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本研究基于江苏五市(县)调查数据,反映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状况与模式,并对影响农民工参保的个体特征、外出打工原因、收入、流动性、制度、留城意愿六个方面的因素给出了解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主要是由制度障碍造成的,包括缴费年限太长、养老关系接续转移困难;个体特征中的性别和年龄影响比较显著,文化程度的影响相对较低;城市之间的流动性对参保行为的显著影响,说明养老关系接续转移存在的困难和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度不高。在进城之前,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已基本成型,流动性强也是客观事实,因此,要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须从破除制度障碍入手。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参保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标识;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9)05-0018-07 收稿日期:2009-05-08
作者简介:徐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鲍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10013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事关农民工未来老年生活保障问题的养老保险更是重中之重。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尽管中央和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农民工参保,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参保率低、覆盖面窄、退保率高”是各地推行这一政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外来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7.9%。在珠三角地区,2008年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办法、条例、规定可谓纷繁丰富,但极低的参保率和一浪高于一浪的退保潮却毫不含糊地表明了事实上的“政策失效”。尽管当前由于农民工群体主要处于劳动力年龄,养老问题不突出,但是,农民工老年生活的保障确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当下的“政策失效”将为未来的中国社会留下数以亿计的、基本生活无保障的老年人口。如果不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在不远的将来,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将为此时的“政策失效”支付更加高昂的成本。
当前,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虽然涌现出大量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技术问题,即养老保险的制度和规则本身的不合理之处、制度的实施结果和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较少涉及制度的目标群体自身农民工对制度的参与问题,并且,其中以实证资料为基础的分析和研究更为鲜见。事实上,评价一项制度的效能,不能停留于制度的文本和设计本身,而需要着眼于一种制度与制度的目标对象之间实践的互动关系。因为制度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都是一个制度设计者与制度目标群体互动的实践过程,制度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便是这样一个充满策盼?的互动关系和过程的产物。在这种实践的关系之中,行为者对制度的参与构成制度赖以运作的必要条件,影响着制度的实际运作和最终绩效。尤其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这样一项以覆盖就业人口为基本运作前提的、涉及面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说,目标群体的参与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从分析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出发,以其行为逻辑为关照,解释面临各种约束和限制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与问题。为此,在2009年2至4月间,我们分别在江阴市、无锡市、昆山市、阜宁县、溧水县的企业农民工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运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4%。
二、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鉴于“农民工”这一概念缺乏权威和统一的定义,也缺乏有效的甄别手段;同时,在发达地区,当地户籍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当地企业就业的情况十分普遍,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日常生活形态和社会保障状况与流动民工差异极大,难以代表全国流动民工的一般状况,因此,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个“农民工”的操作化定义:即户口不在本县(含县级市)、且其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企业职工以及各类自由职业者为农民工。关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全国有多种模式,在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地区,都采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框架和具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全国实施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也是与中央政策吻合度最高的政策。
(一)基本假设
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的收入特征和制度这两类因素。而我们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延时性特征强烈的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从承担缴费责任到享受养老金之间,往往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因此,农民工的流动和未来生活预期等因素对其参保意愿和参保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现有的地区间高度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