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一节: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合肥市江淮学校
许克山
2016/11/8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初中力学知识的开篇。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等概念是初中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初中学生学习力的知识不能很快进入的原因是缺少直观的体验,本课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可以把力的知识“分散”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在学生对生活的“再”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但力的概念相对抽象,要想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力的概念、仍然是学生思维的障碍。所以课堂上应尽可能的通过各种小实验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增强感悟与理性认识,进而认识力。
【教法设计理念】
针对“力”的概念的抽象性,结合小实验探究、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并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通过探究、媒体引导和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1、力的有关概念的理解;
2、把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磁铁、气球、弹簧、乒乓球、弓箭等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引
入 [活动1]让悬挂的物体旋转
首先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同学们让物体旋转?你能不推它不碰它让它旋转吗?
教师用“魔力”使物体旋转。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自然引入课题“力”。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模块1——力的概念建立
[活动2]我来说一说
教师:谈谈你对 “力”的认识吧?(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
看一看:这些视频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电子白板摇号抽签功能)
做一做:
1、同桌手推手;
2、手捏气球;
3、手拉弹簧。
提问:现在同学们对力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讨论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再次引导学生讨论(配以举例说明):
①发生力的作用时必须有几个物体?
②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由此得出: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小试身手1:
模块2——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3]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
1、看一看:播放视频“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面人制作剪影”。
做一做:手拉弹簧、挤压气球、等
学生思考得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一定改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手捏玻璃瓶,观察液柱的升降。
2、看一看:播放视频“踢足球”
做一做:学生拨动乒乓求。
想一想:足球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分解视频:足球的运动由静到动、由动到静、运动方向的变化等,使学生对“运动状态的变化”有一全面的认识。通过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模块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4]做一做
1、同学拉弹簧(甲不动,让已主动拉)。
2、两只气球由于互相受压都变扁了。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①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②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③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学生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
由此进一步得出: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引导学生举例。
体会力的作用的发生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小试身手2:
看视频,试着说出其中哪些地方与本节知识有关?
练一练: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但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B.甲乙两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有可能甲先受到力的作用。
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一定有一个施力物体存在
2、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试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