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悬臂浇筑连续梁施工技术宣贯分析.ppt

发布:2017-01-10约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层浇筑 内衬管 第五节:挂篮设计及施工 按照构造形式可分为桁架式,斜拉式,型钢式,混合式。常用的是型钢式,主要包括三角形和菱形两种,其中三角形组合梁挂篮是在平行桁架式挂篮的基础上,将受弯桁架改为三角形组合梁结构,又由于斜拉杆的拉力作用,大大降低了主梁的弯矩,从而使主梁能采用单构件实体型钢。菱形挂篮与三角挂篮最大的区别在于菱形挂篮前端斜杆是长压杆受力,需要计算其稳定性,而三角挂篮是拉杆,因此从受力角度分析三角更科学。 菱形结构 三角形结构 1、目前挂篮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主构架各杆件连接方式不统一、外侧模走形梁设置不准确、轨道设计不科学。 (1)主构架各杆件连接方式问题(三角型) 一是底杆设计不合理:纵向底杆必须分两段设计,这样可以避免底杆前半部分受中支点约束产生压弯组合应力。(陈村桥125米四线连续梁底杆采用两段分设,是典型的压杆,但使用过程中发现前半部分下挠最大达15cm,说明该杆受弯曲应力作用很大,如果采用整杆形式,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组合应力作用)二是各杆件连接宜采用销接方式代替传统的拴接,单纯的抗剪单个剪力销比多个高强螺栓受力更明确。 (2)外侧模走形梁设置不准确 走形梁必须设置在外侧模重心轴上,否则影响侧模就位精度和挂篮走形。外侧模重心位置在模板加工完成后利用吊车起吊试验得知。 (3)轨道设计不科学 连续梁左右两侧竖向精轧螺纹钢相对位置随腹板厚度变化而变化,而挂篮一旦安装上桥后,两片(或多片)主桁的距离是不可调整的,因此轨道结构设计需要预留出必须的调整空间。 2、关于挂篮预压的问题。 地面预压不能代替上桥预压工序,地面预压仅仅针对主构架进行,不能检验整套挂篮拼装完成后组合性能满足要求,特别是悬吊系统,是整个挂篮组合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高度重视。 3、地面预压加载理论计算 预压加载计算模拟实际施工工况,主要与施工节段长度、节段荷载两项指标相关。各节段总重量=(各节段梁体设计重量+施工荷载)×1.2。实际施工中,中支锚固点距离已浇筑梁端50cm,试验过程中的计算依据为:G1×(L2÷2+0.5)=N1×L1。 第六节:悬臂浇筑施工 悬臂浇筑施工阶段最核心的环节在于预应力张拉控制,特别是纵向预应力张拉。 1、悬臂浇筑连续梁纵向预应力筋设计布置原则。 总体分悬臂预应力筋和连续预应力筋两种。悬臂预应力筋是在悬臂浇筑施工时,要配置承受负弯矩的悬臂预应力筋(亦称一期配筋或前期预应力束);连续预应力筋是合拢成桥后,要配置承受恒、活载产生正、负弯矩的预应力筋或连续预应力筋(亦称二期配筋或后期预应力束)。 2、预应力施工注意事项。 (1)备用孔道问题。 首先要严格审核设计文件,查明是否预留了纵向备用孔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兰新五跨既有线连续梁要在抓紧与设计沟通) (2)孔道质量问题。 一是原材料质量保证;二是施工过程中定位准确,定位钢筋的生根位置、间距,严禁拿孔道定位钢筋代替上下层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筋;三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切实保护好管道。 (3)张拉量值问题。 首先要准确把握设计提供的张拉应力是锚下还是锚外;其次要切实做好孔道摩阻试验;最后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差异,特别是由于抢工期造成前期混凝土弹性模量不够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要高度重视。 3、高度重视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通病。 (1)竖向预应力作用 主要作用是抵消连续梁桥所产生的部分主拉应力,有效消除或延缓裂缝的出现。 (2)保证竖向预应力有效的保证措施 A:控制精轧螺纹钢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设计) 竖向预应力钢筋张拉锚固的方式决定了在张拉过程中必须要先超张拉一定数值,后在拧紧螺母锚固过程中损失一部分后达到设计数值。存在问题是钢筋瞬时应力值很大,接近或超过其屈服强度,不利结构安全。因此要复核设计提供的锚下控制应力和屈服强度的关系,一般要求锚下应力控制在屈服强度的80%左右,瞬时应力不突破屈服强度的90%。 B:选择合理的锚固螺母与锚垫板接触形式 接触形式分球形和平面两种,球面接触的设计初衷是螺母与球面充分密贴,有利于压应力的分散。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问题很多,往往出现螺母拧紧因与球面垫板接触不密贴引起大量的预应力损失。因此要统一上下锚均采用平面垫板。 C、重视锚垫板安装倾角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要防止安装倾角太大使钢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被拉断,从而彻底失去效用。 D:采用扭矩扳手代替人工操作 施工现场操作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锚固标准,仅由工人凭经验缩紧,且受制于预留槽口施做质量,施力困难,难以拧紧,造成预应力大量损失。采用扭矩扳手能够将紧固扭矩准确量化。 E:采用二次张拉工艺 采用二次张拉可以有效减少预应力损失。根据湖南科技大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