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流派期末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影中国梦——浅析塑造文化认同提到中国梦就不由得会想到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评论员曾赞叹:“开幕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卷。这是中国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而谈到这让人炫目的中国梦的塑造又绕不开一位影坛人物——导演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张艺谋的传统文化情结在他指导的电影中也得到了华丽地展现,他擅长运用电影修辞寄寓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文本的内在意蕴,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也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鲜明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配置;强调纵深动感的多层次构图;突显隐喻手法……他的电影也因此打上了浓烈的“张氏风格”的烙印。下面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英雄》秦人无名先后除掉了严重威胁秦王安全的赵国三位刺客而获得了上殿面君二十步与王对饮的殊荣故事随即从分别由无名和秦王口述的三个故事徐徐展开:对于无名除掉三位刺客的动机两人做了截然相反的诠释,背后真相随着烛光的闪烁渐渐明晰。最后杀气消散,秦王从残剑的字中悟到了“和”,而无名则放弃了的刺杀计划,以自己的死换来天下的统一和平。故事随着万箭齐发达到最后的高潮,“大王杀!大王杀!”英雄的怆然涕下本片的题材源自古老的故事“荆柯刺秦”,一开篇导演就抛给观众一个本来毋庸证否的命题——到底何为英雄:是以天下苍生为重,放弃个人荣辱得失的无名和残剑,是一肩勇挑江山一统的重担,一肩顶住身后滚滚骂名的秦王,还是记忆里那个忠君爱国,慷慨赴死的荆轲?在这里的英雄已不仅仅是正义、善恶所能辨别了,大有一点“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可喜的是导演并未强调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奉送给观众一个字:“和”虽然很多人诟病《英雄》的内容过于简单,但我们不可否认一个“天下”观便使观众很容易地找到了心理的认同和共鸣。我想这也是《英雄》作为中国首部国产商业大片能够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并非无的放矢,和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有太深的根基,把握住这一要害而进行的创作创新,自然也就有了勃发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细加品味便不难发现整部影片处处都渗透着“和”,例如对武侠文化的诠释里,包括行云流水的武打场面、刚柔并济的书法、飘逸潇洒的衣着等,无不让人联想到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而不同,有个性和气节的挥洒,又有包容天下的胸怀。本片侠与士的形象结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从和字出发,原本血淋淋的暴力杀戮变得平和深沉,一句“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涤荡着每个观众的心,接过这思想,每个人都成了英雄。大制作的《英雄》无疑是成功的当然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梦的塑造不仅仅是对传统素材的思考与创新,更有对泊来文化的借鉴和运用。下面介绍的这部影片《喜马拉雅王子》便是对后者的一次大胆创新《王子》的导演胡雪桦是中国首位留美电影学博士,是首位在好莱坞执导英语电影的大陆导演,也是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作为导演,胡雪桦是唯一一位在中美两国都导演过电影和戏剧且多次获奖的人。他在2006年拍摄了这部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电影,被国外影评人誉为“改编得最为成功的莎士比亚作品之一”,并获得了多项大奖提名。宣传中称“这部影片让我们在雪域风情中领略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戏剧魅力,深谙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胡雪桦让我们感到了一部悲剧所应有的‘净化’和‘升华’”。不得不承认看过本片之后心中总还是淡淡有些失落,因为这份“净化”和“升华”虽源自传统文化,却很难让人从心理上找到认同。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介绍似乎有些多余,因为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仍然重复着哈姆雷特的一套老故事:谋杀、复仇、误会、决斗……细节里谋杀总是用投毒,王子总是装疯卖傻,对决总有比剑和毒酒,一定要用所有人的死来渲染悲剧……也许一部经典经过了太多次的剖析反而成了八股。甚至作为一部电影,演员的台词却更接近舞台上的念白,生涩的对话使本来流畅的镜头降级成了简单的布景。尽管导演标榜自己的主题是“爱”而非仇恨,但正是所谓“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爱和复仇究竟想去几何呢?相比《夜宴》中奢靡空洞鬼气袭人的大场景确实已经进步不少,取而代之的是西藏广袤空旷的冰川草原。藏式礼仪、歌舞、淳朴浑厚的民风确实为本片增色不少,无论如何在民族文化表达的探寻中,这也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但如果是为了让人们更近距离地感受民族文化,又何必强搬这样一部大家耳熟能详却与我们的文化相去甚远的经典做噱头呢?首先我国的藏蒙民族向来是不排斥兄嫂下嫁的(如王昭君甚至后来下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这便使整个故事的存在都有些根基不稳。其次也许欧洲皇室纠结的内讧,总还可以奢望于个人的争斗。而这一旦套在中式宫廷繁重的礼仪之下,便反而成了滑稽。东方人的宫廷从来没有个人的问题,因此东方人的宫廷总是沉默的,沉默里渗透着更多阴险的权谋,远非一次比武或者一杯毒酒能够解决的。至于片中极力表现的藏式传统文化,却又好像又为了迎合莎翁的剧本而强加了比剑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