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岁的儿童财商教育策略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18岁的儿童财商教育策略
01-28
在美国,理财教育被称作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有专家称,6-12岁是儿童理财观念培养的黄金时间。
虽然儿童财商教育在国内一直方兴未艾,但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早就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了。从国外的成熟经验来看,儿童财商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跟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成长,循序渐进,一点点让他加深对理财的理解。
那么,我们来看看如何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理财。
2岁
开始接触钱,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
宝宝最初没有物品的归属意识,他们以为所见即所有。他们会把自己所看见的,喜欢的物品当作己有,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的“侵犯”行为一次次受到成人的提醒与拒绝后,他们才开始慢慢的建立物品的归属意识。
所以当他看到大家可以把超市的东西搬回自己家,并据为已有,很是不解:妈妈说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那为什么超市的东西可以拿回家呢?
这时候,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给孩子钱让孩子自己去付。在给收银员钱,和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过程中,宝宝渐渐知道生活中有钱这样一种流通物,通过给人家一些钱,就能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
3岁
辨认硬币和纸币。
这个阶段的宝宝每次看到各种儿童游戏车都激动不已,急不可耐的想要赶快乘坐。此时,让宝宝自己观察游戏车怎么才会摇起来,当宝宝看到其他小朋友往机器里面丢一颗东西,游戏车就开始启动了。于是,会问妈妈要那颗东西。这时候,可以告诉孩子那是硬币,然后拿出小面额的纸币给宝宝,让她自己去换硬币,当硬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受在摇椅中要来晃去的惬意感觉。
这样宝宝就会知道,钱还分成纸币和硬币,而且他们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又可以互换。
4岁
知道货币单位是元、角、分,认识钱币的币值。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食品,知道不同币值的货币可以购买不同量的物品。
宝宝认识数字以后,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上的单位:元、角、分。
当宝宝想要一包QQ糖的时候,爸爸妈妈给宝宝1元钱,宝宝就能看到一元钱换回一包QQ糖;当宝宝一次要买两包糖的时候,就给她2元钱;当家里来了小客人,需要每个小朋友一包糖时,就给宝宝一张5元纸币,宝宝看到大钱能换回更多的QQ糖。渐渐的就能认识各种钱币的币值。
还可以让他去数钱,去付账,去找零,知道钱是怎么运作的。
5岁
弄明白钱是怎么来的?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币交换活动。
当宝宝渐渐明白生活中一切物品都是需要用钱来换,她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往往就喜欢问爸爸妈妈拿钱,或者去钱包里拿。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钱不是想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爸爸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是一笔钱,所以钱是同过劳动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宝宝明白了钱是爸爸妈妈辛勤劳动换来的,就会萌生出一种想帮爸爸妈妈省钱的念头。
有的宝宝看到父母给幼儿园交钱,会很纳闷“为什么要给幼儿园交钱呢?”“因为你在幼儿园每天吃饭需要钱,老师也要生活,这是老师的工作,所以要给老师发工资。”于是,宝宝明白钱不仅可以买到商品,也可以买到服务。当自己享受别人的服务时,也是要付钱的。受这类事情的启发,宝宝会萌生出长大想要做某某工作的愿望,因为工作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收入。而长大想要工作,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本领。这些观念弄清楚了,即使不给予宝宝物质上的激励,宝宝也会懂得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渐渐形成自我激发的内在动力。
6岁
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途,平时在家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玩开小超市的游戏。比如让他把家里的东西都定个价格,然后卖给爸爸妈妈,玩具娃娃5块钱,苹果2块钱,衣服10块钱......宝宝最喜欢模仿大人进行交易,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很多宝宝都会非常喜欢这个开超市的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币值,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同时还能学习计算。
孩子刚开始定的价格可能不太符合实际,甚至会很离谱,大人不用大惊小怪,孩子开始可能并没有市场价值概念。等到再大点,让孩子去观察物品的价格标签,慢慢的他的定价就会更合理。
7岁
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的购买能力。懂得克制欲望,延后消费。
在宝宝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宝宝了解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有意识的让宝宝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着自己要支付的钱,价签数字越小就越便宜。
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在购买的时候,要做出选择。
比如,可以引导孩子:你每个月有50零花钱可以买玩具,但是你前两天刚买了个超级飞侠,这个月的零花钱已经用完了,所以我们只能等下个月再买。或者说这个玩具要100元,但这个月的零花钱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