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文化的另一种阐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土文化的另一种阐释
——论宋仁伟的油画艺术
西安美术学院 丁 卯
内容摘要:
宋仁伟的油画主题几十年来一直围绕着西北黄土高原展开,包括陕北和甘肃的陇东地区。通过不断地体悟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和艺术面貌。本文试图从宋仁伟对黄土高原所呈现的厚重博大的文化属性和独特审美情趣的理解出发,找到其语言和风格形成的内在逻辑及其意义。
关键词:
宋仁伟 黄土高原 油画 陕北民歌 莫扎特
宋仁伟的油画与黄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不论是写生或创作,亦或是人物、风景作品,多年来始终都围绕这片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展开。这种从内心朝圣般地亲近黄土高原的情感,即使现在也不曾改变。从宋仁伟个人文化立场出发,始终坚持并保有一种趋于稳定而少有随波逐流的语言形态,这也成为他多年艺术体验的必然选择。
黄土文化始终与宋仁伟的油画主题有关,除了他曾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这片对外相对封闭而内在结构紧密的黄土地所演化形成的稳定文化形态与宋仁伟自身的内心需求是吻合的。
一
“黄土文化”是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来,原本是基本涵盖黄河北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按照一般的概念,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这一特定的区域,以陕北为中心,包括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地区。
黄土文化包含了两种形态,自然的和人文的。自然因素以人的介入而改变,文化因素又因自然环境而生成。这些黄土塬、梁、峁、坪地等,成了日后世世代代陪伴在人们身边的安身之地。黄土沟壑的人们终生都与“黄” 字打交道:黄土地,黄土窑、黄土炕,“荒”蒿柴;黄毛驴、黄毛牛;黄谷子、黄糜子、黄玉米;黄馍馍,黄米汤和黄谷子酒。作为炎黄子孙,“黄”成了传统文化的本质。
而文化因素则体现黄土地在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极大的内聚力,也由此而增强了这个地域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观念也被广泛引入,以儒家为代表的所谓主流文化几乎面临崩溃,不仅受到质疑和批判而且其自身也无力抗衡。人们越来越关注黄土文化,希望寻求一种文化自信心与之平衡。
此时的民间文化形态便承担起了这种责任,“西北风”瞬时吹遍了大江南北。西部电影、西北民歌、民间文字、民间艺术引起了长期的文艺风潮。
“陇东”泛指甘肃省东部陕北以西、六盘山(又名陇山)以东(含陇山西翼部分地区)的广大地域,狭义则指甘肃庆阳、平凉的全部区域。陇东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化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先周文化的产生与这片土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夏商时代,周祖不窋就曾在陇东“行地宜,务耕种”,“教民稼穑”,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自古便有“周道之兴在斯”之说。另外,在这里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原始古朴的传统民间艺术,有剪纸、刺绣、皮影、石刻、脸谱等,构成了陇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我们说,任何一种文化模式的形成,都会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族演化、经济发展等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形成了自西周开始延续至今约两千余年的横亘不变的黄土文明。
曾经身处黄土高原的宋仁伟,即使再次回到北京,也是一个不容易被潮流左右的人。站在属于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将地域文化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序列和“前苏联”文化片段性的影响之中审视与解读,他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承继者和复原体,而是以绘画的方式,以情境陈述的语言表现这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黄土高原。
二
离开黄土地回到北京的宋仁伟内心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自于对黄土高原的渐渐疏离,来自于对引发艺术情感源头的无限眷恋。最近几年,他回陇东写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时间也越来越长。再次亲身体验,亲近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踏实感。这种深深植入骨髓的感受,即使每天祖辈都生活在这种情景下的人们也未必有过这样的体会。
油画艺术语言的形成自然离不开作品所表现的情境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因为语言本身的意义就要求其对画面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与客观的协调控制,无论是那种形态的油画语言都会这样呈现。宋仁伟生在北京,1966年远赴陕甘宁地区工作,献出了这人生最为珍贵的二十年,自此,使他与大西北结下了难以释怀的情缘。197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师从靳尚谊、林岗、靳之林、罗尔纯等先生,1977年毕业。可以说,宋仁伟的油画始于“苏派”传统,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他影响深刻,包括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绘画技巧、创作方法甚至于笔触之间的衔接关系等等,但这些学习也仅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但是,宋仁伟又在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的油画语言,一种区别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为指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写实绘画。
宋仁伟的油画作品大部分是以写生形式完成,画面的节奏与韵律,线与面、厚与薄、强与弱以及黑白灰的关系,或强烈、或舒缓,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取舍有度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