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42)
1.主要内容与适应范围
1.1本标准规定阳性阻率剖面法(简称电剖面法,下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
2本标准适用于能源、金非金属矿产地质找矿中的电剖面法工作,其中的技术规则也适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测量中的电剖面法工作。
引用标准(略)
总则
3.1电剖面法是以地下岩(矿)石电阻率差异为基础,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或脉动电场,按某种极距的装置形式沿测线逐点观测,研究某一深度范围(矿)石沿水平方向的空间电阻率变化,以查明矿产资源和研究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组直流电法勘探方法。
3.2电剖面法基本装置形式。
1对称四极装置和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3.2.2.1对称四极装置
装置符号AMNB
装置示意图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K=π…………………………………(1)
3.2.1.2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a.装置符号 AA′MNB′B
b.装置示意图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K=π………………………………(2)
3.2.2联合剖面装置
a.装置符号 AMNMNB
b.装置示意图
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K=2π………………………………………(3)
3.2.3偶极剖面装置
3.2.3.1单侧偶极剖面装置
a.装置符号 ABMN
b.装置示意图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当AB=MN=a,BM=n,a时
K=π.n.a(n+1) (n+2)…………………………(4)
3.2.3.2双侧偶极剖面装置
a.装置符号 ABMNA′B′
b.装置示意图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当AB=MN=A′B′=a BM=NA′=n.a时
K=π.n.a(n+1) (n+2)……………(5)
3.2.3.3赤道偶极剖面装置
装置符号
装置示意图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当AB=MN=a AM=BN=na时
……………………………(6)
3.2.4中间梯度装置
装置符号 A-MN-B
装置示意图
C.装置系数K计算公式
…………………(7)
3.3电剖面法的应用条件
3.3.1勘查对象与周围寺质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3.3.2勘查对象的电测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出来。
3.4 不宜开展电剖面法工作的地区
3.4.1地形切割剧烈、悬崖峭壁、河网发育以及通行困难的地区。
3.4.2低阻覆盖厚度大,形成电屏蔽层而难以保证获取可靠观测信号的地区。
3.4.3接地电阻过大,又难于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的地区。
3.4.4因有强大的工业游散电流而使观测困难,难以保证观测质量的地区。
4工作设计
4.1工作任务
4.1.1电剖面法的具体地质任务书明确规定,任务书的内容包括:
项目名称、工作地区、范围及比例尺;
工作目的、勘查对象;
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
d. 要求提交的成果资料及时间。
4.1.2根据任务的要求编制设计书。设计书的编制要在全面收集和分析测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绘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内容应包括:
a.任务及目的要求
b.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c.工作方法与技术;
d.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e.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管理;
f.设计附图。
4.2资料收集
编写工作设计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a.工作地区的人文、气象、交通运输资料;
b.工作地区的地形、地貌、水系发育、土壤、植被情况;
c.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测绘资料;
d.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的地质资料;
e.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
f.工作地区以往的物探资料,重点收集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电性资料及经前人实践肯定有效的方法技术资料。
4.3方法有效性分析及试验
4.3.1在电剖面法工作设计过程中,可依据下列资料,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a.邻区或其它条件类似地区的实际工作成果;
b.正演运算或模拟实验结果;
c.野外现场踏勘试验结果;
d.以往的经验勘查模式。
4.3.2设计过程中应详细分析采用电剖面法将可能解决的具体地质问题,并逐项分析解决这些地质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可能达到的程度;
对于地质条件具备而方法有效尚不能完全肯定的测区,电剖面法只能作为试验项目。
4.3.3当引用野外现场踏勘的工作结果来说电剖面法的有效性时,必须以充分的资料佐证踏勘试验人代表性和踏勘试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野外现场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实地考察工区地形、地貌、交通和生活条件;
b.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探、化探及测绘资料;
c.测定某些岩(矿)石的电阻率参数,并分析它们与勘查对象的相关系,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