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经典诠释之学的哲学思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哲学概论 第七讲 ;经典诠释的哲学思想;
一、经典诠释之学的基本概念介说
1、经学的语义运动方式是诠释
经学何时发端?传统思想史观念以为“经学”发生于汉代
倘若我们阅读《周易·系辞传》和《春秋》三传,就能知道解释经典的学问形态——经典诠释学,从春秋时期业已发轫。
《系辞传》是系属于《周易》经文(原文)之下的诠释性文字话语;《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三家是对鲁国史书《春秋》的诠释。
由此史实可以得知:中国经典诠释之学,发轫于春秋时期,普遍化于汉唐时期,创新于宋明时期,余晖于清代民国时期,是中国语言运用与语义认识的思辨哲学;2、诠释是支持后世理解经典义理的语义训释
“诠释”是“诠解”与“训释”的双音节词的合意。
“诠解”即具说书中事理,《说文·言部》释“诠”:“诠,具也。”清代段玉裁注释说“许意谓 诠解”。
“训释”即解说经典中的实虚之词,魏晋学者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词易训,虚词难释。”;3、诠释是经典原理焕时代发新机的通途
经典是古典文明发达的民族国家的典范性书籍文本
中国的《易》、《书》、《诗》、《礼》、《乐》、《春秋》即《六经》
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和佛教的佛经
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先哲诸典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是在后续时代的诠释下,焕发其原理新机与后世理解价值的。
后世诠释是经典所载原理学说与现时观念文化需求的天堑通途,诠释使古典原理永葆现实精神价值,也使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地联系。
;二、经典诠释之学的主要学术质素;2、经学是诠释与阐发经典的学术:
经典诠释之学的经学肇端于春秋时期,《周易·系辞传》、《春秋》三家传、《尔雅》的诠释学,都是中国经学在春秋时期发轫的明证。
但是,经学的普遍化开展是在汉代,它是在董仲舒《贤良对策》提议下产生的: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策,定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基调,学者兼御史官职的児宽在觐见汉武帝时,“见上,语经学。上説之,从问《尚书》一篇。”
释经典的经学,从此获得了学科名称。;3、经学中的“今文经学”流派:
“今文经学”是以汉代流行的文字隶书“著于竹帛”而成。今文经与古文经书写的字体不同,字句、篇章、解释也有差异,对古代的制度与人物评价也存出入。
今文学家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为托古改制寻绎理论根据,为万世奠立不易之法,故为经学的正宗,董仲舒开其先锋而何休集其大成,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
今文经学以《公羊传》为主,探究微言大义:
清代学者皮锡瑞《经学通论》卷四)“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
今文经学尊奉孔子,以孔子为“受命”的“素王”,以为《六经》系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政治家,指斥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4、经学中的“古文经学”流派
“古文经学”是以小篆(籀书)书写而成
“古文经学”之意,是秦始皇焚书时为民间秘藏的一批经典,西汉前期开始陆续出现,如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到古本《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北平侯张苍献《左氏传》、河间献王发掘的《周礼》和《礼经》等,刘歆建议汉哀帝将《左传》、《毛诗》、《古文尚书》和《逸礼》列于学宫,从此始有“古文经”之称,与今文经学分道扬镳。
刘歆(刘向之子)是古文经学的创始人 刘歆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指斥今文经学“党同妒真”,引起两派激烈争斗,由文字之异演变至学统、宗派、学说之异。
古文经学以《周礼》为主,主张从文字训诂入手而阐明经义,尊奉周公而以孔子为先师,认为《六经》是古代史学材料,视孔子为史学家,抵斥今文经传为秦火残缺之余。古文经在汉平帝时设立五经博士。;三、经典诠释之学的语义探究与求取方法;2、古文经学进行“章句训诂”的方法:
“古文经学”是以秦统一之前六国文字的小篆(古籀文字书体)写成的文本原文为诠释对象的。
“章句训诂”之“章句”指经典原文的章节和句子,《文心雕龙·章句》以章句为文章的基本成分:“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
“训诂”即解释古书词句意义
“训”指用通俗的话语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指用当代的话语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语解释方言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3、宋代开新为“义理发挥”的方法:
经学行进至宋代称为“理学”或“道学”
宋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