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7.1.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下学期化学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目标和内容
1.教学目标
(1)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基础。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2.教学内容
(1)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和成键能力。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碳原子成键特点的关系。
(3)实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验证实验。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有机化合物模型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基础。
2.新课讲解:讲解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和成键能力,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验证实验。
4.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碳原子成键特点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5.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碳原子成键特点在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程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通过学习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学生能够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碳原子四个共价键的特性,以及其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的能力。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环烃等基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验证实验,包括分子的微观模型搭建和宏观现象的观察。
2.教学难点
-碳原子的成键规律:解释碳原子为什么能形成四个共价键,以及其成键的灵活性,如何决定形成单键还是双键、三键。
-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理解三维空间中有机分子的构型,如甲烷的立体结构、烯烃的顺反异构等。
-实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举例说明:
-针对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演示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成键特点。
-在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时,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结构类型的有机分子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和比较,增强空间概念。
-对于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如“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变化是如何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相关的?”等,促进学生将实验现象与成键特点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动画,生动展示碳原子的成键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验证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设计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利用有机化合物模型和分子结构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6.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实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关PPT、视频和文档,要求学生预习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碳原子为何能形成四个共价键?”、“不同键长和键能有何意义?”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观看视频、阅读文档,初步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在在线平台上提交预习笔记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