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路面结构水稳碎石层施工技术交底.doc

发布:2017-06-10约5.3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路面结构水稳碎石层施工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路面工程 设计文件图号 路基路面设计图第一册 施工部位 K1346+837~K1356+000段水稳碎石(底)基层施工 交底日期 2014年09月15日 技术交底内容: 一、施工工艺流程: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底基层均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工艺流程为:下承层验收边桩及中桩施工放样混合料拌制及运输混合料摊铺混合料碾压含水量、压实度质量检测压实度合格后养生进行下一层水泥稳定粒料填筑。施工时采用流水作业,各工序紧密衔接,尽量缩短从拌合到碾压所需的时间。 二、质量控制标准: 1、基本要求: (1)下承层验收:基层及底基层的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对新完成的路基,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路段,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标准后,方可铺筑基层。 (2)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根据当地料源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用分解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以剔除。 (3)水泥用量和矿料级配应按设计控制准确。摊铺时应注意消除离析现象。 (4)混合料应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从加水拌合到碾压终了的时间不应超过3—4h,并应短于水泥的终凝时间。 (5)碾压合格后应立即覆盖或者洒水养生,养生期应符合规范要求。 2、原材料质量控制: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主要有粗集料、细集料、水泥和水等拌合而成,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混合料性能的关键因素,防止选用不合格材料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控制原材料质量。 (1)水泥:水泥作为混合料的一种稳定剂,其质量至关重要。施工时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标号较低的水泥。为使水泥稳定碎石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不应使用快凝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水泥。水泥进场时,每200t抽样对水泥的终凝时间、强度进行检验。 (2)碎石:碎石应洁净、干燥,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颗粒形状应具有棱角,接近立方体,不得含有软质和其他杂质。最大公称粒径不超过31.5mm,压碎值不大于30%,有机质含量不允许超过2%,硫酸盐含量不允许超过0.2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中碎石应满足以下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碎石压碎值30%,级配如下: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质量百分率 100 68~8638~5822~3216~288~150~3 水泥稳定碎石在要求压实度下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0Mpa。 水泥稳定碎石用水泥采用符合标准的水泥,标号宜采用2.5级,水泥剂量建议采用5%。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中,碎石压碎值30%,级配如下: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质量百分率 100 68~8638~5822~3216~288~150~3 水泥稳定碎石在要求压实度下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0Mpa。水泥稳定碎石用水泥采用符合标准的水泥,标号宜采用2.5级,水泥剂量建议采用5%。 为保证主要注意以下几点:实验室派专人严格按检测频率进行自检,对的材料坚决拒收;每一种规格的原材料必须隔离堆放,严防混料、串料;依据目测原材料级配变化程度,安排运料车的卸料位置,并采用推土机层推的方法堆料。原材料的堆放高度控制在2~3.5m,防止材料的离析。 ()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物质。来自可疑水源的水按照要求进行试验,未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水源不得使用。 3、旧路面病害养护处理: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K1346+837~K1356+000段旧路在加铺补强层以前对旧路面中、重形龟裂、轻型坑槽、沉陷等基层破坏路段,施工时挖除30cm旧路基层、面层后重做30cm水泥稳定碎石至旧路面标高;对旧路的横、纵裂缝及车辙等面层病害不做处理;工程数量已计入路面养护工程数量表。 对各类病害维修事先应有周密的计划,做好材料准备,保证工序间的衔接,对旧沥青路面的病害处理,当日开挖,应当日维修,并设置警示标志,以保证行车安全。 修补面积应大于病害的实际面积,修补范围的轮廓应与路面中心平行或垂直,并在病害面积范围以外15cm。 修补面层时应采用刷油等措施,保证修补部分与原路面联结紧密。 补强层施工前,原路面的所有病害如沉陷、坑槽等均应处理完,不应有新的病害发生。 4、路面结构构造: K1346+837~ K1356+000(左侧加宽或左幅新建)段路面结构为: 上基层:18 cm水泥稳定碎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