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节描写成就千古名篇.doc

发布:2018-01-25约5.0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细节描写成就千古名篇 ——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王 雯 北华大学 摘要:写作在高中阶段是教师教也是学生学的难点。多数高考生偏向于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来进行写作,其中选择记叙文的考生往往失分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中都忽视了细节描写的问题。笔者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分析学生记叙文的失分点,阐述细节描写对凸显文章主旨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细节描写;文章主旨 近几年,高中课堂教学方法,高考分值比例不断发生变化,但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很大份额,仅高考作文分数就占语文总分的40%—46.7%。高考作文不限制写作题目和文体,但一般不支持诗歌写作。高考生多数会选择议论文和记叙文。其中记叙文是我们最早接触、使用最为频繁的文体。高中阶段,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再简单局限于描述一件事物或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求学生抓住写作对象的某一个具体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以达到“与细微处见精神”,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这恰巧就是学生在选择记叙文进行写作时最容易失分的地方,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记叙文写作缺乏细节描写。 一篇记叙文详略得当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手段,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略写,能够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情节要详细地描写、细致地刻画。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类别,从角度来划分有正面和侧面描写;按照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人物、环境和场面描写;其中描写人物的又可以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每一种描写的侧重点和起到的作用都不同,写作时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描写方法。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进行区别,记叙手法单一,平铺直叙,缺少对细节的描写。学生或者认为写得面面俱到就是细节描写,忽略细节对自己文章表达的作用,事无巨细、拖沓冗长,或者流水账般简单记叙故事的发展始末,人物平庸、情节平淡、毫无新意。这样的记叙文没有对细节进行适当刻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很难引起他人的共鸣,也不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细节与文章主旨脱节。 记叙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写作前,务必要清楚作文题目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文章的立意,理清写作文的目的,所以要挑选与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贴近的细节,进行细致描写,为文章的主旨服务,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学生在作文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文不达意、逻辑混乱,往往尽心尽力描写的细节和最后要表达的情感是不配套的。要写得一手好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崭露头角要格外重视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善于在文章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他曾在论述短篇小说时曾经说过“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就是在告诉我们细节描写的巨大作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多次被选入各版语文教材,笔者以选用率最高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细节对课文主旨的凸显作用。 一、“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四处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当中,作者对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的进行的描写。向来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反复刻画刘和珍“微笑”、“温和”、“和蔼”的形象,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悉心安排的。我们都知道,人物形象一般都是复杂多面的,尤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很多作家会从不同角度对主人公进行描写,力求展现饱满的人物性格。但鲁迅先生将刘和珍的形象进行了简化,唯独挑出她温柔和蔼的一面进行细致临摹,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先生记忆里对刘和珍最后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通过反复这一细节,表达对逝者的想念和缅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反击“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段祺瑞政府污蔑刘和珍等人是“暴徒”的不实流言,揭露反动军阀、走狗文人的卑劣行径,呼吁沉默的国人进行抗争。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人物描写笔墨并不多,但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细节进行深度挖掘,将刘和珍君温和亲切的形象印刻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可见,细节描写不在于多,全,而在于精、巧。 二、“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扑”“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并不长,但鲁迅先生分成七节来写,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都是点到为止,给读者一种断断续续,抑制悲痛、艰于行文的感觉。但上面的细节描写冷峻详细,如同冷静的验尸报告一般将刘和珍遇难的场景再现在读者眼前,目的仍然是凸显文章的主题,痛击反动政府诽谤爱国青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