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行为和公园空间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大众行为和公园空间设计
摘 要:文章阐述了大众行为的概念和活动特点,从而针对大众行为对公园空间的需求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提出了公园空间设计策略,旨在为我国环境设计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众行为;公园空间;空间需求;设计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把自然还给人们”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城市公园可以说是城市“自然”的重要载体,研究大众行为与公园空间设计的关系,创造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园环境,已成为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1 大众行为的概念及活动特点
1.1 大众行为
阿尔伯特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中提到,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等。大众行为是由其生理、心理需求和特点导致的行为活动。本文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创造出使人赏心悦目自然环境。
1.2 大众行为活动的类型及特点
(1)活动的类型
公园是城市中大自然的重要载体,是大众行为的重要聚集地。人们在城市公园中进行交流、交往等户外活动。城市公园属于公共空间。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提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活动类型对物质环境的要求都不一样,各种活动以交织融汇的模式发生,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城市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更具魅力。
(2)活动的内容及特点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城市公园的大众行为活动主要有晨练、赏玩、休憩、集会、游戏、艺术活动、教育活动等。
晨练:晨练成为公园大众行为的重要内容, 每天早上来公园锻炼的居民占据了公园的各个角落, 活动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跑步、打拳、舞剑、使用健身器械等。
赏玩:观景仍然是人们来公园的主要目的,人们希望通过到公园观景来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公园中的观赏活动有:观赏花草、观赏动物、观赏山水、观赏游人等。
休憩:闲坐、散步、晒太阳、看报纸、聊天、下棋、打牌等。
集会:商业演出、展览、公益活动、聚会等。
游戏:儿童乐园、划船、戏水、滑板、放风筝、抖竹或公园组织的游园活动等。
艺术活动:唱歌、写生、书法、摄影等。
教育活动:认识动物、植物、学校及其他机构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比如,下棋的人会引来观众围观,虽不参与,但也自得其乐;又如,唱歌的人会引来更多的人参与或观看。
2 大众行为对公园空间的需求
由于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不同,大众对公园空间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里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活动对公园使用需求的影响,笔者按照年龄将游人分为少年儿童(0~12岁)、青少年(12~22岁)、中青年(22~55岁)、中老年(55岁以上)进行研究 。
2.1 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总是喜欢追逐、嬉戏、打闹、攀爬、 捉迷藏等,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 这都是少年儿童的娱乐心理。孩子需要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自然、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广泛多样的活动内容,尽可能的利用邻近的自然环境、山丘、河谷、溪流,创造高低起伏的空间,拓展儿童们的空间感受,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触自然、增长知识,安全而又丰富多彩的环境。
2.2 青少年
青少年喜欢激烈的体育活动,所以在公园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在公园设计时安排篮球场、足球场等有助于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中学生会在节假日来公园聚会,大学生往往选择人流较少的工作日来公园游玩或约会,年轻人恋爱的亲昵行为往往会引起老年人的反感。因此在距离公园出入口较远处设置一些相对私密的空间,以满足青少年在公园使用空间上的需求。
2.3 中青年
中青年往往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忙,时间紧张,生活节奏比较快,也有许多其他的休闲方式,如健身房、度假村、滑雪、旅行等,他们对公园依赖性不强。但有部分人离公园比较近,会经常来锻炼一下身体,比如慢跑,因此适于运动、休息是他们对公园的要求,最好还有简单体育器械能活动筋骨。另外,年轻的父母也会在休息日带孩子来公园游玩,因此儿童活动场的附近最好能安排成人休息场地,让孩子能在父母的视线里活动,同时父母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下或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
2.4 中老年
这一人群多数已经退休,无工作压力,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可以支配。他们活动能力有限,需要在公园这个舒适、安全的户外空间与其他人相遇、交流,他们对公园的依赖性强,许多老年人把公园当作全天候的活动场所,对他们来说,公园已经成为重要的集会和社交场所。
老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