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采取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接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采取冠脉支架介入治疗,观察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HDL-C、血清Cr及LVDd与LVEF等指标,并对比分析,此外皆对本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记录随访1个月与1年时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本次研究患者治疗后TC、TG、LDL-C、HDL-C、血清Cr及LVDd与LVEF等指标相较于治疗前皆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与1年时MACE发生率分别为4.00%、8.00%。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能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水平,同时预后效果良好,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预后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目前治疗本病多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为主,该方式包括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PCI),而前者属于后者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1]。以往冠脉造影常见路径为股动脉,但并发症较多(包括动静脉瘘、血肿等),对于无法平卧患者则会加重焦虑与延长住院时间[2]。近几年,经桡动脉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而且效果明显,有着活动限制少、术后止血快、恢复快等优势。虽然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明显,但国内关于其预后影响研究及文献并不多见,为此我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接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符合冠脉支架介入治疗指征。100例患者中男患66例、女患34例;年龄40~78岁,均值(62.7±5.4)岁;临床表现主要有40例心绞痛、2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0例急性心肌梗死及7例心肌病;高危因素分析显示主要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吸烟等。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皆采取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调血脂、扩张冠脉等处理,并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采取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前5d皆采取100mg阿司匹林连服处理,1次/d,同时采取75mg氯吡格雷处理,1次/d。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与步骤为: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的手臂自然外伸与外展,并且采取臂托处理,腕关节则呈现过伸状态,手部应适当垫起,便于穿刺;选取桡骨茎突近心端1cm处或者选取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穿刺完成后利用适量利多卡因(1%)行局麻;利用桡动脉专用穿刺针进行穿刺,进针方向与桡动脉的走行保持一致,角度控制在30°~45°,喷出血液时将直导丝(45cm)放入,然后将5F或6F动脉鞘送入,同时在动脉鞘中应注入20mg利多卡因、100μg硝酸甘油、3000U肝素,此外术者在术中应追加5000~6000U肝素;予以冠状动脉造影,将导丝与导管引入后对动脉的压力和波形进行观察,并连续三联三通,回吸见回血[3];选取共用型造影导管JR与JL,以及引导管AL、EBU、JR、JL,而支架则选取Endeavor,经皮腔内冠脉支架植入处理,原则与常规股动脉途径相同。术毕,及时将桡动脉鞘管拔出,并采取无菌纱布、弹力绷带等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2h后减压,于4h内完全解压,术后6h则将绷带去除,此外术后1h患者可适当下床活动,无需体位限制,但需轻度限制穿刺侧。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HDL-C、血清Cr及LVDd与LVEF等指标,并对比分析,此外皆对本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记录随访1个月与1年时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手术完成结果 本次研究100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99例,剩余1例穿刺失败主要是因为桡动脉痉挛;桡动脉插管成功97例,剩余3例主要是因为造影管或导丝进入困难。
2.2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 本次研究患者治疗后TC、TG、LDL-C、HDL-C、血清Cr及LVDd与LVEF等指标相较于治疗前皆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预后情况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予以≥1年随访,其中随访1个月时发生MACE 4例,发生率为4.00%,而随访1年时发生MACE 8例,发生率为8.00%。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而近几年相关研究显示采取冠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