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粉虫的食用价值及养殖技术.doc

发布:2017-02-12约5.8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资源昆虫学》课程论文 黄粉虫的食用价值及养殖技术 摘 要: 综述了黄粉虫的定义、形态特征、利用、营养价值及养殖技术,以期为黄粉虫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黄粉虫 ;形态特征;利用 ;营养价值; 养殖技术 我国黄粉虫养殖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当时养殖的黄粉虫主要用作药用动物及珍禽的饲料,也用于科研教学。近来,黄粉虫的开发利用发展很快。由于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对黄粉虫开发利用起了促进作用,黄粉虫的养殖己遍及全国,各地花鸟鱼虫市场都有黄粉虫销售,而且销量很大。黄粉虫也由作蝎子和鳖的饲料发展到作鸟、金鱼、乌龟、蛤砎、牛蛙和热带鱼等十余种动物的饲料。近来各地学者对黄粉虫食用的研究较多,餐饮系统、宾馆、饭店也逐渐将黄粉虫搬上了餐桌,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粉虫甲属。 原产北美洲,50 年代从苏联引进我国饲养,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因干燥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40%左右、蛹含57%、成虫含60%(据《中药科技报》报道)。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  黄粉虫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卵   乳白色,很小,长约1-2毫米,直径为0.5毫米, 呈椭圆形。卵外面有卵壳,比较薄,起保护作用,卵液为白色乳状粘液。卵分为:卵壳、卵核、卵黄、原生质。 幼虫   黄色有光泽,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呈圆筒形。有十三节。各节连接处有黄褐色环纹。腹面淡黄色。依此而命名为黄粉虫。 头胸所占虫体的比例较短,约为身体的1 /5。身体直,皮肤坚,中间较粗。腹部末端一节较小。头缝呈U字形,咀扁平。尾突尖,向上弯曲。 黄粉虫种虫 蛹   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成虫   蛹在25℃以上经过一星期后蜕皮为成虫。成虫刚刚蜕皮出来为乳白色,甲壳很薄,十来个小时后变为黄 褐色,黑褐色,有光泽,呈椭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6毫米,甲壳变得又厚又硬,这时完全成熟了。经过交配产卵进行第二代繁殖。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成虫头部比幼虫头部多长出一对触须,并且是幼虫面的五倍长。足三对,一对长在前胸部,二对长在腹部,足长比幼虫长8至10倍。每个足尖二个钩爪,足趾上有毛剌。背部翅膀上有竖纹若干条。成虫虽然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离飞行, 翅膀一方面保护身躯,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爬行。 我国黄粉虫养殖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当时养殖的黄粉虫主要用作药用动物及珍禽的饲料,也用于科研教学。近来,黄粉虫的开发利用发展很快。由于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对黄粉虫开发利用起了促进作用,黄粉虫的养殖己遍及全国,各地花鸟鱼虫市场都有黄粉虫销售,而且销量很大。黄粉虫也由作蝎子和鳖的饲料发展到作鸟、金鱼、乌龟、蛤砎、牛蛙和热带鱼等十余种动物的饲料。近来各地学者对黄粉虫食用的研究较多,餐饮系统、宾馆、饭店也逐渐将黄粉虫搬上了餐桌,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 近年来,有的学者在研究利用黄粉虫的表皮提取几丁质和几丁聚糖。几丁质又称甲壳质,为乙酰氨基葡萄糖多聚体,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甲壳动物外壳和高等植物细胞壁。几丁聚糖又称壳聚糖,是几丁质脱乙酰基产物。几丁质和几丁聚糖均有广泛的用途。有降低人体胆固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防治糖尿病、降血压等作用,可用来制做具有活化细胞、抗菌、止血作用的人工皮肤,可做为食品稳定剂、乳化剂、防腐剂和澄清剂,还可在制造具有抑菌、防腐、抗过敏作用的纺织品中发挥作用。[1] 目前市场上的几丁质产品多是从虾、蟹壳中提取的。虾壳、蟹壳中含有大量的石灰质及蜡质,几丁质含量仅为4 %-6%,生产工艺较复杂。昆虫体壁石灰质及蜡质含量较低,几丁质含量高达20%-40%,提取较容易,产品质量高,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纺织品或农林果蔬增产剂等制造业中具有诸多的用途。 黄粉虫的营养成分黄粉虫的幼虫、蛹、成虫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鲜黄粉虫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鸡蛋、牛奶、柞蚕蛹及猪、牛、羊肉,与鱼类蛋白质含量相差无几。黄粉虫干粉的蛋白质含量在48% 一54%之间,是优良的动物蛋白,其营养价值很高,又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是理想的高蛋白营养强化剂。黄粉虫的脂肪含量低于猪肉、鸡蛋,高于牛、羊肉和鱼,略高于柞蚕蛹和牛奶。[2] [3]表1 黄粉虫与其它食品中营养成分比较% 水分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其它 含量 比率 含量 比率 含量 比率 含量 比率 含量 比率 粉虫(鲜) 62.5 100 16.8 100 8.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