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7节 初识数据统计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docx
第三单元第7节初识数据统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节“初识数据统计”,包括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简单的数据分析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在学生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通过数据统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计算思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数据统计的基本原理,发展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数据收集的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详细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介绍常用的数据收集工具,如电子表格软件。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设计问卷、记录数据以及初步的数据整理技巧。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数据整理与展示的准确性和可视化
-详细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包括分类、排序和筛选等操作。此外,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使其既准确又直观,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难的点。例如,学生可能不知道何时使用条形图、折线图还是饼图来展示数据。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Excel或GoogleSheets)、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星或纸质问卷)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在线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数据统计相关的教学视频、案例研究、在线练习题库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统计图表模板)、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关于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数据收集方法(5分钟)
-讲解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数据收集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设计问卷、记录数据。
2.数据整理与展示(10分钟)
-讲解数据分类、排序、筛选等整理方法。
-介绍常用的数据展示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简单数据分析(5分钟)
-讲解如何从整理好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2.练习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展示。
3.练习3:学生根据展示的图表,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2.提问2: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如何避免主观臆断?
3.提问3: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练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据分析中的难题。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据分析应用于实际生活,如购物、旅行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统计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学校某个活动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双边互动,紧扣实际学情,突出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包括数据输入、处理、图表制作等功能。
-统计学基础知识:提供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以及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实际案例研究:收集并分析真实世界中的数据统计案例,如市场调查、民意测验、科学实验等,以增强学生的理解。
-数据可视化工具:介绍Tableau、PowerBI等数据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和分析数据。
-统计学思维训练:提供一些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题目和案例,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或开放课程资源深入学习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如通过Coursera、edX等平台上的相关课程。
-鼓励学生阅读统计学入门书籍,如《统计学入门》、《数据分析基础》等,以巩固统计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