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喀斯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贵州的喀斯特 一、喀斯特的概念: 喀斯特—一种特殊的自然过程和地貌形态。 以岩石的溶解性为特征,因此喀斯特作用的 基本条件是岩石和水。 A、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 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 B、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裂缝,使地表水转变 成为地下水形成喀斯特标志的 地下空隙和溶洞。 C、水的溶蚀性: 水中含有CO2既具有了溶蚀性。 D、水的流动性: 流动不息的水不会溶蚀饱和而 失去溶蚀力。 二、喀斯特地表和地下形态 地表形态: 溶痕 溶沟 石芽 石林 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 喀斯特槽谷等。 地下形态: 溶洞,地下河,地下湖泊 三、贵州喀斯特的基本情况 世界主要分布区: 地中海沿岸,东亚,美洲 我国主要分布区: 四川,湖北,湖南,贵州 广西,云南 贵州:KARST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面积的73、3% 云南:KARST面积11、1万平方公里,占 全省面积的29% 广西:KARST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面积的33% 南斯拉夫:KARST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 面积的33% 四、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开发、利用 与保护 1、贵州古人类对洞穴的利用 主要古人类洞穴遗址: 黔西观音洞、水城硝灰洞、平坝飞虎山洞、 普定穿洞、长顺神仙洞、普定白岩脚洞、 织金猫猫洞、桐梓马鞍山南洞、毕节老鸦洞等。 影响古人类洞穴选择的因素: 洞口相对高度:洞口相对高度高出相对地面或附近河 流水面15—40米,洞口相对较高,在 暴雨期河流水面上涨不会涌入洞内, 威胁古人类生存。 洞口朝向:在对发现古人类遗迹的洞穴调查中发现, 洞口大多朝向于南,这样有利于避风及获 得充足的光线,有利于人类的活动。 水源和环境:洞穴附近或内部定有水源,以满足饮水需 要,为猎取动物、采食野果,附近必定地 貌开阔、草木繁茂、野兽繁多。 2、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和市场潜力 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A、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旅游地空间竞争严重 因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产业,,便在缺 乏信息和旅游洞穴未经严格论证的情况下,对本地区的洞穴资源 进行盲目开发;更由于喀斯特洞穴是一种共性大,个性小的旅游 资源,势必导致空间竞争,其结果是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 度大的洞穴占主要市场,而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 穴只能占据很小份额,甚至难以维持,例如织金洞和龙宫,资源 价值相当,但因织金洞区位条件差,而龙宫区位条件好,加只又 临近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使得二者之间存在差异。 33.4 42.5 36.2 38.1 29.9 41.6 43.6 42.3 35.9 龙宫 3.85 4.00 5.21 5.11 3.36 5.06 9.22 6.64 4.04 织金洞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85 年份 B、以单纯的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单一,使得喀斯特 洞穴旅游生命周期短促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经历了探查、参 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复苏)6个阶段,贵州省的 喀斯特洞穴其探查,参与阶段往往是很短或没有,直接进入 发展阶段,因多为孤立的喀斯特洞穴开发,又无详细的科学 规划,加之投入资金有限,故多以观光自然风光为主,这种 旅游开发方式,往往开发初期由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引起轰 动效应而使得本地游客或部分外地游客前往游览,待轰动效 应一过,本地游客锐减,如织金洞就是典型的例子 。 C、洞穴内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喀斯特洞穴与外界只能通过洞口或裂隙进行物质和能量 交换,一旦开放,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洞穴内气温的扰动增 强,空气流动加强,相对湿度减小,空气的流动及人流很快 就造成洞穴内CO2浓度增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风化, 剥蚀作用增强,景物失去光泽而老化,甚至洞壁、洞顶和景 物的崩塌和剥落,如织金洞的部分顶壁已出现剥落现象,犀 牛洞亦发生洞底沉陷现象。 旅游者行为特征 1、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原动力,这种原 动力经常表现在有机体内部紧张的解除和需要的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