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喀斯特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 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 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具体而言,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无土、无水、无林) 喀斯特石漠化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地生产力衰减,而且严重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甚至危及到人类生存,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目前,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km2,广西达4.7万km2,并且以2500km2 /a的速度在不断扩展。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贵州经济与生态的头号杀手” ◎生态环境恶化 ◎吞噬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贫困问题加剧 ◎危及两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恶化 (1)水土流失 据统计,目前中国西南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7.96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1%,水土流失呈不断加剧的趋势。 (2) 生态系统退化 石漠化导致喀斯特土、水环境要素缺损,环境与生态之间的物质能量受阻,植物生境严酷。不仅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正在减少或逐渐消失,而且使植被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造成喀斯特山区的森林退化,区域植物种属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甚至发生变异。 吞噬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1)土地丧失 土地石漠化导致极其珍贵的土壤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保墒能力差,可耕作资源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干旱缺水 石漠化导致植被稀少、土层变薄或基岩裸露,加之喀斯特地表、地下景观的双重地质结构,渗漏严重,入渗系数一般达0.3~0.5,裸露峰丛洼地区可高达0.5~0.6,导致地表水源涵养能力的极度降低,保水力差,使河溪径流减少,井泉干枯,土地出现非地带性干旱和人畜饮水困难。贵州喀斯特山区尚有356万人和255万头牲畜的饮水亟待解决。 贫困问题加剧 在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现有的109个贫困县中,有73个在石漠化地区,至今尚有贫困人口625万人。部分区域由于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已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当地居民不得不迁徙他乡,另谋生路。许多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成为喀斯特地区农民贫困的主要根源。 危及两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因植被稀疏、岩石裸露,涵养水源的功能衰减,迟滞洪涝的能力明显降低。同时,流域面上的土壤,由于受集中降雨的冲刷侵蚀,泥沙随地表径流入河,成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 根据1998年贵州省水电厅资料,全省土壤年侵蚀总量估计已达2.8亿t,大部分泥沙进入长江和珠江,在两江中下游淤积,导致河道淤浅变窄,湖泊面积及其容积逐年缩小,使蓄、泄洪水能力下降,直接威胁到长江、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 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 ◎地质背景 ◎土壤系统 ◎植被系统 ◎地表水文系统 ◎人类活动(人口超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 岩溶山区也有以下优势 : 环境质量较好,在较小的范围内具有多变的独特的小环境,有利于物种丰富、珍稀种多的生物群落生存发育,形成了土特产较多的优势; 小气候类型多,适宜发展多种生物; 水资源丰富,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能源和水量。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封山育林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 * *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 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 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 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贵州贞丰喀斯特石漠化 石漠化与“喀斯特贫困” “生态灾民” 单从孕灾环境来说,石漠化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为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水是焦点,土是关键,植被是触发点,人是驱动力。 人增→耕进→林退、草毁→土壤侵蚀→耕地减少→石山、半石山裸露→土壤侵蚀→完全石漠化(石漠)的递进链条 这些条件为生产绿色食品提供了优异的条件,因而岩溶山区有发展特产型生态农业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实施了多种生态建设工程,如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扶贫工程,以及一些国际援助项目。 贵州石漠化研究项目已列入国家863计划,该项目主要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关键技术及预警预报,试图通过遥感技术,监测石漠化的现状、类型、动态状况,并探索其变化规律以寻找对策。该项目在贵州省大部地区、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实施,2005年完成。 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措施,在石漠化防治、植被恢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探索出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