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春 风 化 雨,润 物 无 声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教育是育人工程,应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教育也应时时渗透。像语文这样人文性极为彰显的学科,德育教育尤其不容忽视。
一、课堂教学处处有德育
教材选文都是古今中外为人所推崇之作,其文质兼美,不容质疑。教学中绝不可只作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精神情感的感染。
情感蕴涵最丰富的当属诗歌了。所以诗歌教学时绝不能读几遍,消灭生字,解释一遍,学生知道个大概,会翻译就行了,应注重读中感悟情感。如《乡愁》(台湾余光中),粗读感受的只是思念之情,母子夫妻间的生离死别之情,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深入,在迁移,在日常的亲情基础上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上,这就不单纯是一首简单的抒写思念之情的小诗,而是融合了神圣的民族使命感。盼望台湾与大陆的早日统一,把它适时地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也负有份责任感,更加坚决地反对“台独”。古诗词的教学,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学生读到的是情人之间的绵绵相思,借助有关资料了解到也可能是诗人借情思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情感,教学时应肯定这两种看法的存在性,同时引导学生品读诗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现实意义,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社会上那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同时教师又引出曾学过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同样的现实意义,在分析,联想中对学生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导向性。尤其是臧克家诗《有的人》,在鲜明的对比中,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比照中,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价值观更加明确。
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同样能彰显德育。人物传记教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勤奋,为国争光;游记让学生领略天下美景,激发热爱自然之情;动物世界一—说明文告诉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与它们共同拥有一个家——地球。人与环境单元尽叙“愚氓灭美”之惨剧,提醒同学们要保护环境,维护美丽家园……
每篇文章,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把握,适时引导,传输,把美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传送给学生,让他们的心灵接受文学的洗礼,保留清纯的,荡涤污浊的,更利于他们发展。
二、文学传情,以理服人
这里的文字指作业中的批语,期末成绩报告单上的批语等。
语文因其特殊性,作业比较繁复,除同步训练之外,还有作文,小练笔等多种形式。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利用作业这块阵地,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某生书写凌乱,作业本总是文面脏,一行字不是上山,就是下水,字也是东倒西歪,横不平竖不直的。我最初的批语是“太乱!”,收效不大。第二次批语改为“写字如同做人,首先得站稳了,走直了。”有明显好转,我趁热打铁,圈出写得好的字以示表扬,同时指出:“能否设法不走“弯”路,走平直的路”,作业再交上来,练习册上出现了铅笔画出的线,答案写在线上。若我每次都说他脏、乱,要求改正,恐怕他不易于接受。批语不同了,既不伤其自尊,又促其改正,岂不两全其美?而正确、规范的书写是热爱祖国文字的表现,做人正直更是一个人人生态度的教育。
学生喜欢借周记抒发情感,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惑很需要老师开导,我们绝不可忽视这块阵地。
初一学生最易碰到的难题是交友问题,常有学生倾诉交友中的烦恼,如同学间不能以诚相待,而是互相利用;同学负我很苦恼等等。初二出现的就是早恋现象。有些学生因此而学习分心,作为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周记中提醒专心,有疑问可以找老师。终于有学生在周记中说出了这些苦恼,在周记批语中给予必要的解答和开导,如交友上我的提醒是:“交友贵在知心,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不该看成是互相利用”、“日久见人心,若他(她)并非真心待你,不交也罢”、“知己不必太多,有一个交主的足矣”等等,对待早恋,我主张单刀直入,快刀斩乱麻:你觉得有能力对她负责吗?(你觉得他有能力对你负责吗?)若没有,又何必纠缠下去呢?”对“失恋”的:“他(她)不值得你为他(她)难过,快快放手吧!”这两个是普遍性的问题,我还分别组织召开了主题讨论会:初二的问题定名为“青春的烦恼”,初二的问题定名为“爱的悟语”。一般来说,初一的问题容易解决,同学们七嘴八舌,辅以教师的数句引导就能使多数人释怀。初二的问题较棘手,根据我的经验,开门见山地分析更有作用。主题讨论会是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我借总结同学们一段时间来的表现、学习状况时引导到“早恋”现象上来的(我也曾直切主题,效果相同)。我从初二男孩、女孩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等客观事实入手,指出对异性的好奇是正常的,之后指出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生活中只有“爱”不行,彼此得承担一定的责任,对父母的,对自己的,对社会的,对对方的,作为初中生是没有能力承担的。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不能分心谈情说爱。若真有这份情,不妨暂时保留,封存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