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市政改革与发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城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 城市信息化,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信息化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 电子政务 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电子政务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但它不是政府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组成,而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政务活动中难以做到的信息实时共享和双向交互成为可能,使政务处理的透明度和满意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电子政务与城市信息化 电子政务对城市信息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城市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多元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政府管理模式是由政府职能、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决定的政府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方式的总称。 政府管理模式的三种类型: 1)层级节制性政府管理模式(政府产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政府职能以控制和管理为主;政府机构庞杂,职能强大;政府公务人员与公众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 2)有限互动型政府管理模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政府职能,管理和服务并重;政府机构大幅精简;政府公务人员与公众之间有限互动。 3)未来政府管理模式 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 市政管理模式,由市政职能、市政体制、市政运行方式决定的市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形态概括。 未来市政管理模式: 市场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契约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参与式的市政管理模式; 弹性化的市政管理模式; 以和谐为导向的市政管理模式。 1、市场化的市政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 “市场机制”,以宏观调控取代围观干预,以“有限政府”取代“全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引入民营部门的组织和激励机制,以降低市政管理的成本,提升市政管理的质量和效能。 2、契约化得市政管理模式---委托—代理理论 否定传统的市政管理模式“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强调市政管理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并通过在市政管理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达成一致性的契约关系,强化市政管理组织的服务功能。 管理、控制 服务(委托—代理) 3、参与式的市政管理模式—治理理论 缩减市政管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市政管理组织的结构趋于扁平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政管理活动,发挥自治能力,培育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 合作、参与 4、弹性化的市政管理模式—权变理论 在市政管理的组织结构上多采用临时性机构,集中各种专门人才,重点解决任务紧、时效性要求高的突出问题,常设性的机构也随客观需要做出灵活调整。 弹性、灵活、应变 5、以和谐为导向的市政管理模式 ——科学发展观 以绩效管理为基本的管理手段,强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重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在关注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也关注人的发展,并将人的发展看作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 四、善治城市与城市治理模式的重构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善治的基本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城市引发城市治理模式的重构: 推动城市治理结构的变革; 引发城市治理手段的转变; 推进公民社会的培育过程; 深化政府再造,提升城市政府治理能力。 第十二章 市政改革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市政改革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 中外市政改革实践 第三节 市政发展展望 第一节 市政改革的理论探索 市政改革与发展是当代城市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理论界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世界各国也进行了大量的市政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