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配电网交联聚乙烯绝缘全冷缩电力电缆附件技术规范概要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配电网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全冷缩
电力电缆附件技术规范
前 言
按照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机制科学化的要求,科学地建立健全中山供电局的标准体系,指导和规范本企业配电运行管理的工作,实现配电运行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加速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特制定本。GB)、电力行业标准(DL)和国际单位制(SI)。现行标准如下:
GB/ T12706.4--2002 额定电压1kV(Um=1.2kv) ~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第四部分:额定电压6kV(Um=7.2kv) ~35kv(Um=40.5kv)电力电缆附件试验要求
JB 8144-1995 《额定电压26/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基本技术要求》
2.使用条件
2.1运行条件
2.1.1 系统额定电压:10kV 。
2.1.2 系统频率:50Hz。
2.1.3 系统最高运行电压:12kV。
2.1.4 环境温度: ±40 ℃。
2.1.5 海拔高度: 小于等于1000 m 。
2.1.6 外绝缘污秽等级:Ⅲ(最小爬电比距 30mm/kV)。
2.1.7 电缆头的型式,如全冷缩。
2.2 运行要求
2.2.1 电缆线路中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的长期最高允许额定运行温度为90℃。
2.2.2短路时(最长持续时间不超过5S)电缆附件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50℃。
3.技术要求
3.1 终端
3.1.1 终端的出线杆与电缆铜导体之间应采用压接方法连接,终端各部分的机械强度应能耐受因电缆的负荷变化而产生的末端推力而不致损坏。
3.1.2 户外端子应采用防水型。
3.1.3 终端内的绝缘填充剂及密封剂,应与电缆及终端内的其它绝缘材料相容。
3.2 接头
3.2.1 电缆接头中的导体应连接良好,满足正常运行及短路运行要求。
3.2.2 电缆接头宜采用整体预制型或组合预制型结构,与电缆绝缘外径的配合,应保证足够的紧固力。
3.2.3 中间接头应有密封良好的外金属保护套或铠装带,外保护套应具有与电缆外护套相同的绝缘水平并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外力。
3.3 电缆头
3.3.1户内终端性能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及标准 试验结果 1交流耐压或直流耐压 4.5U05min或4U0, 15min 不闪络、不击穿 通过 2.局部放电 在1.73U0下,≤10pc 通过 3冲击电压试验 105kV,±10次 不击穿、不闪络 4恒压负荷循环(在空气中) 导体施加电压2.5U0,并加热至(90-95)°C其中加热5h,冷却3h,共3次循环 不击穿及由以下试验评定试验结果 5局部放电(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加5-10°C) 在1.73U0下,≤10pc 通过 6恒压负荷循环试验(在空气中) 导体施加电压2.5U0,并加热至(90-95)°C,其中加热5h,冷却3h,共60次循环 不击穿及由以下试验评定试验结果 7局部放电(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加5-10°C和环境温度下) 在1.73U0下,≤10pc 通过 8短路热稳定 (屏蔽) 在电缆屏蔽的Iλυ下,短路2次,无可见损伤 通过 9短路热稳定(导体 升高到电缆导体的θsc下,短路2次,无可见损伤 通过 10短路动稳定 在Id下,短路1次,无可见损伤 通过 11冲击电压试验 105kV,±10次 不击穿、不闪络 12交流耐压 2.5U0,15min. 不击穿、不闪络 13潮湿试验 1.25U0,300h 通过不发生击穿、闪络和过电流释放
3.3.2户外终端性能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及标准 试验结果 1交流耐压或直流耐压 4.5U05min或4U0, 15min 不闪络、不击穿 通过 2.局部放电 在1.73U0下,≤10pc 通过 3冲击电压试验(在导体最高温加5-10°C) 105kV,±10次 不击穿、不闪络 4恒压负荷循环试验(在空气中) 导体施加电压2.5U0,并加热至(90-95)°C,其中加热5h,冷却3h,共3次循环 不击穿及由以下试验评定试验结果 5.局部放电(在导体最高温加5-10°C和环境温度下) 在1.73U0下,≤10pc 通过 6恒压负荷循环试验(在空气中) 导体施加电压2.5U0,并加热至(90-95)°C,其中加热5h,冷却3h,共30次循环 不击穿及由以下试验评定试验结果 7.局部放电(在导体最高温加5-10°C和环境温度下) 在1.73U0下,≤10pc 通过 8短路热稳定(屏蔽) 在电缆屏蔽的Iλυ下,短路2次,无可见损伤 通过 9短路热稳定(导体) 升高到电缆导体的θsc下,短路2次,无可见损伤 通过 10短路动稳定 在Id下,短路1次,无可见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