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地籍与地籍管理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一、地籍的概念 二、地籍管理 三、我国地籍与地籍测量发展 第二章 土地管理概述 一、地籍的概念 1、地籍的含义 2、地籍的功能 3、地籍信息 4、地籍分类 一、地籍的概念 1、地籍的含义 地籍是国家为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土地利用,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所建立的记载土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质量、利用现状和用途及附着物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的册簿和图件。 这一概念包括了4个方面的内容: 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 地籍自出现至今都是国家为达到征收土地契税或保护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目的而建立的。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地籍最初是为征税而建立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地类)等状况的田赋清册和薄册,其主要内容是应纳税的土地面积、土壤质量及土地税额的登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地籍的主要功能已转变为保护土地产权和课税服务,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田赋清册,宋代有砧基簿,明代有鱼鳞图册 2)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 土地权属体现了土地作为资产的法律属性。地籍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从而在法律上规定了权属主对土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国土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地块均有对应的权属主。 3)地籍以地块为基本单元 《地籍测绘规范》对土地地块定义为:“地块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地球表面上一块有边界,有确定权属主和利用类别的土地”。 由此可见,土地管理意义下的地块由三个要素来决定: 一是边界 二是权属主 三是土地利用类别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含义 一个区域内的土地可根据权属主或利用类别的不同划分成具有边界的空间连续的许多地块。通常一个地块只属于一个产权单位,而一个产权单位可拥有一个或多个地块。地籍记载了每一地块土地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4)地籍还要记载地块上附着物的状况 地面附着物直接反映了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利用类别。如: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植被、水系等。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地籍是国家为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土地资源利用,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所建立的记载土地权属、位置、界址、面积、质量、利用现状和用途及附着物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状况的册簿和图件。 现代多用途地籍概念 2、地籍的功能 1)地理性功能。在统一的坐标系内,地籍图件和相关的几何数据,精确表达了块地及附着物的空间位置和地块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经济功能。地籍最古老的目的就是用于土地税费的征收。地籍为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物的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 3)产权保护功能。地籍调查和管理所形成的地籍信息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现势性等特征,因而使地籍能为在以土地及其附着物为标的的产权活动中提供法律性的证明材料,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土地产权纠纷。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是组织土地利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利用地籍资料,能加快规划设计速度,降低费用,使规划容易实现。 5)决策功能。 地籍所提供的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土地资源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各项规划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工农业生产和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 6)管理功能。土地使用状况及其经界位置的资料,是进行土地分配、再分配及征拨土地工作的重要依据。 其他部门也可充分利用地籍资料为各自的工作服务。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2、地籍的功能 3、地籍的分类 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工作任务与时间、管理层次等的不同,相应地有以下四种分类: 1)按发展阶段或使用目的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和数字地籍。 2)按任务和时间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差别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按行政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第三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地籍的分类 4、地籍信息概念 地籍信息是指反映每块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权属、空间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信息。 由此可见地籍表达了土地及地上附着物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1)“是谁的”—权属主 2)“在哪里”—空间位置 3)“有多少”—土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价值等 4)“什么时间”—土地权属何时取得的 5)“怎么样”—如何取得?利用现状、质量等级如何? 第三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