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教学的模式的改革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程制图教学的模式的改革的研究
摘 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指导,以工程能力导向为基本特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探索实施了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相对而言,《工程制图》理论课程改革却相对滞后,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不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推动本课程的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尝试做如下改革。
关键词:《工程制图》;工程能力;教学模式改革
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为指导,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积极稳妥的推进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制图》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尝试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1 模型制作
让学生自己动手,真正的参与到实践中来,在做中理解,做中记忆。第三章立体及交线:基本体分为平面立体和回转体,主要包括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和球,在讲述这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在周围找到相应的模型,比如,篮球,粉笔、暖气管、螺母等。然后分别绘制各形体的三视图,再按给定的三视图及尺寸制作模型,原材料自己选定,旨在理解和掌握基本体的空间形态及三十图的画法,不需长期保存,所以,材料最好是越经济越好,比如用水果或硬质蔬菜,最好是橡皮泥,可以重复利用。在下一节讲解立体与平面相交求画截交线时,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了,制作好的基本体,用小刀按照给定视图上显示的截平面的的位置进行切割,这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读图欲望,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切割完成了以后,形成最终的模型,截交线产生,其形状和位置一目了然,继而按照投影规律正确绘制截交线视图,此环节又强化了从物到图的绘图能力。
2 小组协作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专业性越来越强,所以,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一项任务。课前全班分成几个组,每组6~7人,并选好组长负责分工及全面协调工作。在绘制正等轴测图部分,讲解了基本概念和画法之后进行小组协作环节以巩固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每组各分发一张不同的图纸,上面绘制着形体的视图,要求小组共同分析,集体研讨视图所表达形体的结构,确定绘制正等轴测图的方法和步骤,并得出最佳结果,然后分别绘制出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在第五章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用形体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组合体的能力。准备十个不同的组合体模型,带领大家一起对其分别进行形体分析,让大家对每个模型的结构都了解。然后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各小组要完成的是哪个组合体模型的三视图,要求小组成员要共同分析,集体研讨组合体的组合类型,是叠加还是切割,并对其再一次进行形体分析,可以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部分或是由几步切割而得来,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和相对位置以及各部分的表面连接关系,然后分别绘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完成。在绘制的过程中,要求大家目测尺寸绘制,主要是结构不能错,一定要符合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在标注尺寸时,不必标注尺寸数字,其它尺寸要素要齐全,并且标注要符合正确、完整和清晰的要求。
3 角色变换
传统教学一直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讲,学生坐在下面当观众听,纵使教师讲的再精彩,再卖力,似乎都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全部思维,把正能量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采用角色变换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就是让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师生共同把戏演好。课前一周布置任务给大家,要求学生自学方法和步骤,自选一张符合自己难度的零件图进行准备。课上让学生在讲台上讲,可以模仿平时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方法,也可以用自己认为很好的途径。先主动自愿的方式逐个上讲台,如果没人愿意讲,或者没有勇气迈开这一步,只有教师助力上推,然后集体讨论、评议,最后老师总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得到很大的收获,教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学生总是在听很多教师的讲课,其中的讲课方法和方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习到亮点。
4 开展第二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制图理论,我们积极倡导大家在课余时间里到我们专门的制图教室参观模型。组织学生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模型的制作来培养空间立体感。通过任意途径制作课堂上所学习的模型,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加以奖励。可以用硬纸板和胶水制作简单基本体;可以用橡皮或橡皮泥制作比较复杂的组合体;可以找点硬质的水果或蔬菜,提议他们平时在吃苹果和黄瓜等食物时,建议他们按着作业中主、俯、左视图把它切出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