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政策理论及实践的基本问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教育政策活动的复杂性(柯伯思) 教育政策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社会成员,利益错综复杂 公众对教育系统比其他社会系统更熟悉,更具有发言权 教育领域的权力比其他社会领域更为复杂和分散 教育过程目标具有多样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 政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教育政策利益分配的特殊性 资源配置以实现公益性为最基本的目标 利益分配的主要内容是个人身心发展机会、条件和资格的认定(发展权利分配、发展机会分配、发展条件分配、资格认定) (三)教育政策分析 广义上:政策分析等同于政策科学 狭义上:研究政策方案的选择与评估 中观层面: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教育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和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政策分析所涉及的是整个政策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和效果评估等环节。在政策分析中方法论站主导地位。 政策分析的三类主体 研究者:关注政策活动的全过程,关心与政策活动相 关的所有的因素,进行研究性分析 决策者:识别政策问题,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只能 进行初步分析 中间人:进行技术性、中立性分析、对各种可能的被 选政策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种备选 方案的建议 (四)政策分析的三种类型 批评性的政策分析(studies against policy) 支持性的政策分析(studies for policy) 解释性的政策分析(studies of policy)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政策活动范式 ——单向度的政府选择模式 关于范式(paradigm):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概念。认为范式是科学发展或科学实践活动的图式或一般模式。 1、政策话语模式的特征是国家中心和行政机关中心 2、教育政策对教育公益性的理解比较狭窄 3、教育政策的首要价值目标是效率优先 4、教育政策活动往往处于“受益人缺席”的状态 5、一些重要的政策环节缺失 6、教育政策往往习惯于作出外在的制度安排 (四)建立新的教育政策活动范式 1、政策活动中确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公民社会自治力量相互博弈的话语模式 (1)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公共教育权力结构。 A:公共教育权力的体制内下放;B:政府拥有的公共教育权力向市场领域和公民社会领域转移。(2)政府引导和培育教育领域健康的市场力量和公民社会力量的发展。 2、突破“制度”意义上的教育公益性局限,以“多样化利益的满足”和“可进入性”为尺度理解和评价教育的公益性 (四)建立新的教育政策活动范式 3、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 传统公共行政学与新公共行政学(弗雷德里克森) 新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公平受到挑战(追求私益、竞争、选择) 4、改变教育政策活动中“受益人缺席”的状态 教师 、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能够参与教育的决策和公共管理 5、克服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改变教育政策 作出制度安排的路径。 重视内在制度的建立,为内在制度的生成留出空间,提供政策环境 三、我国教育政策决策与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政策决策的结构问题 (案例:刘燕文被学位委员会剥夺博士学位) 2、政策活动的合规律性问题 (案例:治理乱收费政策——政治需要与客观事实) 3、弱势补偿问题 (案例:某省基础教育项目助学金发放的政策) 4、政策代价问题 (案例:某县毕业生分配政策、集中办学政策) 5、政策失真问题 (案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 民主的与专制的政策决策结构(阿普特) 教育收费政策与“一费制”: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问题产生的背景 ——教育大规模扩张 ——经济体制的变化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竞争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与学校关系发生变化 现状与事实 ——谁在收费?学校还是政府? ——那些收费是乱收费:行政事业收费、服务性收费、乱收费? ——一费制能否解决问题? ——学校不收费能不能正常运转? 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事实与理论 政策代价问题 成本性代价 人为性代价 选择性代价 决策者要不断追问是谁付出了代价? 政策失真的原因 (1)政策目标存在问题(如政策目标超前要求过高:课程改革中城市化倾向,对于农村、偏远地区来说要求过高) (2)政策投入不足,如资金、信息不足(课程改革的三个层面,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