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冠心病从肾论治的研究进展.doc

发布:2018-10-10约4.9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冠心病从肾论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冠心病;心肾关系;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5   冠心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在中医属“胸痹”“心痛”等范畴。心肾关系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探研,心肾关系在冠心病的发病与诊疗中亦有较大发展,众多医家在该病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 心肾相关理论渊源   心肾关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记载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内经》:从五味相关上指出:   咸走血……苦走肾的观点,咸属水,苦属火,心主血,肾主骨,可以说是心肾水火互济相交的理论雏形。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为心肾水火互济理论的初步确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首次提出胸痹病名:“阳微阴弦”。“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隋代《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心痛的脏腑阳虚病因,认为“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宋代《太平圣惠方?治心背彻痛诸方》中指出心背彻痛的病因是“脏腑虚弱,肾气不足,积冷之气,上攻于心”。明确指出了肾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   2 心肾同病型冠心病的客观实质研究   赵志强等[1]观察补肾抗衰片干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α)水平,发现该方法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血小板聚集,对TXB2、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影响与常规西药组无统计学意义。覃松柏等[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载补肾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该方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等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邢洁[3]探讨补肾法对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患者随机分补肾中药(通脉地仙丸)组、西药阿司匹林合阿托伐他汀钙、中西药合用组,结果3组均能显著改善NO、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TXB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P0.05或P0.01),中西结合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1)。殷建明等[4]观察温肾通络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结果温肾通络汤较麝香保心丸能更好的降低上述指标。周小明等[5]发现补肾通阳活血方,冠心爽合剂可以显著   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炎,稳定动脉斑块的作用。能够调节冠心病心肌缺血肾阴亏虚、心阳瘀阻模型大鼠心肌差异蛋白表达(如上调Hsp27,下调p38MAPK),并降低血浆内皮素(ET)及白介素18(IL18)水平,升高NO水平,起到保护心肌、防治冠心病作用。   3 临床研究   3.1 补肾益气活血 覃松柏等[2]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益气活血方,发现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6.6%,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57.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吴彬[6]考察益气活血补肾类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2%,优于对照组84.3%。王毅军[7]观察21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口服芪参胶囊,3粒/次,3次/天,连服1个月,结果芪参胶囊可明显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发作频率和扩血管药物的含服率,无明显毒副作用,从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析,芪参胶囊改善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尤为明显。郭家娟等[8]根据著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该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虽由心气不足所致,其病理表现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但根源在肾气虚衰。用稳心益肾颗粒(仙灵脾、仙茅、当归、知母、黄柏等,长春中医药大学院内制剂)与通心络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4%,优于对照组76.23%(P0.01)。   3.2 温阳补肾活血 范建民等[9]评价资阳固本方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资阳固本方汤剂,2周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王颖等[11]观察益气补肾汤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心肾虚寒型患者的疗效,药用:黄芪30 g,人参10 g,干姜 6 g,白术10 g,当归10 g,川芎10 g,丹参20 g,檀香10 g,砂仁6 g,山萸肉15 g,桑寄生15 g,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