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究【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综合素质;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亦为健全高职生个人人格、保证高职生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有效提升高职生法律意识,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57-02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社会活动逐步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促使社会对高职生各项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社会意识逐步形成和建立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从长远来看,这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法则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从群体效应角度看,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推动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截至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有1071所,在校高职生有631万多人,而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体,他们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反映并影响未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高职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使法治理念深深沉淀在他们的意识中,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现实意义,也对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从高职生素养构建的角度看,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提高和完善高职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提高高职生综合能力,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高职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任务。高职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的主力军,仅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是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高职生的法律知识,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以使他们知法、守法和用法,以便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法律素养怎样将是高职生整体素养体现的基石,必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3.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教育,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对高职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世界的思想交流不仅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与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就给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和现实性,对高职生规避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高职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生法律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法律知识贫乏的现实
法律知识应是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基石,更是衡量高职生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依据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专门的法律课所占课时更少,而且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以非法律专业的教师为主,再加上高职生更多注重专业课学习而忽略法律基础课学习,重视学分而轻视法律知识实效,在这种学习思想的支配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可能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从而导致表面上高职生学过基础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甚至有些高职生存在着“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在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可知高职生普遍存在法律知识贫乏。
2.高职生法律维权意识薄弱
法律意识高低的重要表现就是自我维权意识的强弱,而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造成高职生遇到权利侵害时维权意识普遍薄弱的现象,再加上以“和”为贵的传统处世文化的影响,导致当高职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由于对法律的不信任而放弃法律武器,大多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有些高职生以社会上种种消极现象批驳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促使有些学生遇到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是需求法律的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