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政府管理有力保障和谐社会建设论文.docx

发布:2019-04-12约1.27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关键词]社会文明建设;政府;公共管理;价值诉求;目标导向[论文摘要]社会文明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文明进化状态,是通过社会建设达到社会和谐所取得的文明进步的成果。   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有助于推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引导社会自治,对政府公共管理意义重大。   政府只有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共同促进的整体战略架构,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在职能定位和转变上更加倾斜于社会建设,加强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使社会文明建设惠及民生,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社会文明建设是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深刻理解社会文明的科学含义,正确把握社会文明与政府公共管理的逻辑关联,把促进社会文明建设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价值诉求和目标导向,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对推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引导社会自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社会文明的蕴意看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价值追求社会文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文明是指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社会内容的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而获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   从时间维度上看,它表现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从空间框架上看,它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总和。   广义的社会文明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社会整体性概念。   狭义的社会文明仅指以社会为本位的文明进化状态,是通过社会建设达到社会和谐所取得的文明的进步程度和发展状态,是社会主体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制度文明和社会结构文明等的逻辑互动和有机统一。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里的社会生活就是狭义的社会领域,狭义的社会领域创造的文明就是此语境中的社会文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使我们真正找到了破译文明之谜的密码。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这就揭示出了文明的最基本属性为实践性,实践本质上使得人的活动对象化,从而达到人类价值的自我印证。   这个对象化的成果就是人类社会文明。   文明既然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那么,它就会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   文明是社会的文明,而非单个个体的文明。   个人不能游离于社会和社会文明而单独存在,正是由于社会文明,社会成员才成为文明的人。   总之,文明是一个充满价值追求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是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   社会实践的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五种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生态生产实践以及从事社会建设达到社会和谐的实践。   由此派生出由五种文明组成的整体文明,或称为文明系统,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   这五种文明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都不能彼此替代,它们对立统一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大系统之中。   在这个系统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分别为社会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政治保障、生态支持,而社会文明反过来又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   党和政府对社会文明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推进而逐步加深的。   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两个文明建设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民主政治的建设任务空前凸显,江泽民提出政治文明的建设任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空间上完成构架。   随着工业化的高歌猛进,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于是人类开创了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   党的十七大正式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报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崭新执政理念和重大战略的宏大背景下,社会文明的概念便合乎逻辑地呼之欲出,社会文明建设问题凸显出来,社会建设在现代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愈加显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之中,如何进一步整合多元利益主体的力量,为现代化事业增添动力,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取向的战略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依然繁多,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空前强烈,社会文明建设的任务空前凸显。   这显然需要党和政府突破原有的思维,切实解决以民生问题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这一历史性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就是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