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毛细管色谱分析 主讲:郭方遒 1957年高雷(Golay)发表“涂壁毛细管气液分配色谱理论和实践”论文,首先提出毛细管速率方程,并第一次实现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 1958年戈雷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气相色谱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高雷方程,阐述了各种参数对柱性能的影响。 1979年弹性石英毛细管开始应用, 将毛细管气相色谱推上高潮。 八十年代将固定液固定化。它大大提高了色谱柱的稳定性, 延长了柱寿命, 并使液膜进一步增厚, 提高了色谱性能 (如可在高温下使用)。 1983 年 惠普公司推出 大孔径毛细管柱,可直接代替填充柱 20世纪90年代 Alltech 公司推出“集束毛细管柱”,919只内径为40um的毛细管柱 20世纪90年代后期耐高温色谱柱、手性色谱柱 第一节 毛细管色谱柱的分类 一、毛细管色谱柱的分类 涂壁开管柱(WCOT) 开管柱 壁处理毛细管柱(WTOT) 毛细管柱 填充柱 填充毛细管柱 微型填充柱 开管型毛细管柱 (1)常规毛细管柱 :内径为0.1~0.3mm,一般为0.25mm左右 a.壁涂毛细管柱:简称WCOT柱。目前多数为该种类型。 b.多孔层毛细管柱( Porous-Layer Open Tubular Column)简称PLOT柱,这一类使用最多的是“载体涂层毛细管柱”( Support Coated Open Tubular Column) 简称SCOT柱。 (2)小内径毛细管柱(Microbore Column):内径是小于100μm的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多用来进行快速分析。 (3) 大内径毛细管柱(Megaobore Column):内径为320μm和530μm,为了用这种色谱柱代替填充柱,常做成厚液膜柱,如液膜厚度为5~8μm。 (4)集束毛细管柱(multicapillary column):容量高,分析速度快,适用于工业分析。 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 (二). 填充柱和毛细管柱性能的比较 (三)毛细管气相色谱仪与填充柱气相色谱仪比较 二、 毛细管柱速率理论 (一)纵向扩散项 峰展宽主要由气相分子扩散引起的。 B = 2Dm (二)传质阻抗项 1.气相传质阻抗 2. 液相传质阻抗 与填充柱速率理论比较: (1)毛细管柱中,A=0 (2)在毛细管柱中,因无填料,因此,阻碍因子γ=0 (3)在毛细管柱中,以柱半径r代替填料颗粒直径dp,且Cs一般比填充柱小,气相传质阻抗常为色谱峰展宽的重要因素。 三、 速率方程讨论 (一)最小理论塔板高度 (二)最佳适用载气线速度 从速率方程可知,最小板高时的最佳流速: 例1 用内径为0.25mm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样品为正庚烷。载气为氮气。正庚烷在氮气中的扩散系数Dm=0.038cm2/s。 当k=0时,uopt=21.0cm/s; 当k=5时,uopt=7.3cm/s; 当k=∞时,uopt=6.4cm/s。 载气为氢气。正庚烷在氢气中的扩散系数 Dm=0.095cm2/s。 当k=0时,uopt=52.4cm/s; 当k=5时,uopt=18.2cm/s; 当k=∞时,uopt=16cm/s。 当用氮气为载气时,要得到最小理论塔板高度,所需最佳流速比较小; 当用氢气为载气时,要得到最小理论塔板高度,所需最佳流速比较大。 计算出来的uopt很小,分析时间就要长,所以实际操作时,载气的流速要高于uopt。 研究表明,使用比uopt更高一些的载气流速,并使用较长一些的色谱柱,以补偿因流速增加而降低了的柱效,这样就会节省分析时间。 例2 100ft(1ft=0.3048m)长,内径0.5mm毛细管柱,H2作载气,uopt=16cm/s(正庚烷),如果线速度增加一倍,则洗脱时间减半,板高只增加25%,如果柱长增加25%以保持同样柱效和分离度,则分析时间可缩短5/8。 四、 毛细管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一)毛细管柱的直径 已知柱效与柱内径成反比,即柱内径越细,柱效越高。 目前,多采用细内径,短毛细管柱进行快速分析。 (1)一般内径250μm的柱,样品容量约为100ng,而30μm柱,样品容量低于1ng。样品容量低,对仪器要求苛刻,检测器的敏感度要小于10-11g/s。 (2)整个系统的流失、污染和鬼峰都要尽量排除。 (3)检测器的死体积要小,要加尾吹气。当尾吹气为30ml/min时,对250μm柱,检测器死体积大于25μl,会引起1%峰展宽。对30μm柱,检测器死体积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