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毛细管气相色谱讲课.ppt

发布:2017-05-07约字共7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四、五章作业 1、何谓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气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 2、填充柱气相色谱仪使用的载体有哪几种?载体在使用前为什么要进行表面处理? 3、毛细管色谱仪为什么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技术? 第五章 毛细管气相色谱 1956 年Golay正式提出了非填充柱(空心柱)的理论并制作出效率极高毛细管柱;次年发表了该研究论文。 50 年代后期,一些研究人员都制成了各类毛细管柱,经测定,一些毛细管的理论塔板数可达到300,000! 然而,自毛细管柱发明以来,20多年都没有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 1)柱容量小; 2)柱强度小; 3)样品引入及管与检测器的连结问题; 4)固定液涂渍的重现性不好; 5)寿命短; 6)柱易堵塞; 7)专利1977年才过期。 70 年代后期,以上问题大多得到解决,毛细管柱的应用越来越多。 1987 年,荷兰Chrompack Inter. Coporation制成了世界最长、理论塔板数最多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2100m长,内径0.32mm,内壁固定液厚度0.1?m,理论塔板数超过3,000,000)并被载入吉力斯世界记录。 二、 毛细管色谱柱的类型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内径一般小于1mm,可分为开管型和填充型两大类。 1. 填充型:先在玻璃管内填充疏松载体,再拉制成毛细管,最后再涂渍固定液。 2.开管型:按固定液涂渍方法不同,可分为 (1) 涂壁开管柱(Wall-coated open tubular, WCOT) ①管内壁经处理后,直接涂渍固定液; ②管内壁经处理后,将固定液引入到管壁,再经高温处理,使其交联(Cross-lined)至管壁——高效、耐高温、抗溶剂冲刷。 ③管内壁经处理后,将固定液以化学键合(Bonded)的方式引入到管壁或预先涂渍的硅胶上——高热稳定性。 (2) 载体涂渍开管柱(SCOT): 管内壁经处理后,先涂载体,再涂固定液——液膜厚,因而柱容量大。 (3) 多孔层开管柱(Porous layer coated open tubular, PLOT) 管内壁涂渍一层多孔吸附剂颗粒,不涂固定液,实际上是毛细管气固色谱柱。 以上开管柱玻璃材料已被外涂聚酰亚胺保护层的熔融石英管(含金属氧化合物少、管壁更薄,因而不与待测物作用、柔韧性好、强度高、更易弯曲)所取代。 此外,现在也发展了一种大口径开管柱(Megabore colum, 0.53mm i.d.),可容许更大样品量(类似于填充柱),尽管柱效低些,但仍大大高于填充柱 三、 毛细管柱的结构特点 (1) 不装填料阻力小,长度可达百米的毛细管柱,管径0.2mm。 (2)气流单途径通过柱子,消除了组分在柱中的涡流扩散 (3)固定液直接涂在管壁上,总柱内壁面积较大,涂层很薄,则气相和液相传质阻力大大降低。 (4)毛细管色谱柱柱效高达每米3000~4000块理论塔板,一支长度100米的毛细管柱,总的理论塔板数可达104~106。 四、毛细管气相色谱的优缺点 (1)分离效率高:比填充柱高10~100倍; (2)分析速度快:用毛细管色谱分析比用填充柱色谱速度 (3)色谱峰窄、峰形对称。较多采用程序升温方式; (4)灵敏度高,一般采用氢焰检测器。 (5)涡流扩散为零。 (6)柱容量小:进样量小(对单个组分而言,约0.5 ug 即达极限),需采用分流技术并使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这是毛细管柱最大的不足,尤其对痕量分析来说极为不利,而且宽沸程的样品在分流后会失真。近年来多采用柱容量较大的、不需分流的大口径毛细管柱,该种柱内径达0.53 mm, 液膜厚度约1 um(小口径柱为0.2-0.3 um) 五、毛细管柱与填充柱的比较 毛细管柱与填充柱分离一些硝基化合物的比较 (a)填充柱1.5m,涂QF-1,恒温;(b)毛细管柱,21m,涂OV-101 第二节、结构和流程 毛细管柱内径很细,因而带来三个问题: (1)允许通过的载气流量很小。 (2)柱容量很小,允许的进样量小。需采用分流技术, (3)分流后,柱后流出的试样组分量少、流速慢。解决方法:灵敏度高的氢火焰检测器(FID),采用尾吹技术。 分流进样: 一般气相色谱仪的气化室体积为0.5~2.0mL,常用毛细管色谱柱的载气流速为0.5~2.0mL/min 如果载气以理想的层流方式流过气化室,并把样品冲洗到色谱柱中,那么需要0.25~4min,这样色谱峰会大大变宽,以至无法应用。此外现有的微量注射器也无法准确、重复地注入几个nL的样品。因此在毛细管色谱发展的初期就采用分流的办法解决上述问题。 分流进样的特点 a. 进样和气路系统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