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回风立井掘进作业规程(修改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概况
一、工程概况:中央回风立井位于约3号钻孔东北80米处,为新凿井筒,地表均为戈壁、临时建筑,井下巷道均未施工。
二、名称及技术参数
该工程名称为坐标为,,m(井口),井筒倾角900,井筒直径3.5m,净断面积9.6㎡。
三、施工的目的及用途
1、中央回风立井担负矿井一采区回风任务,兼作井下人员安全出口。。
2、中央回风立井服务年限为9.1年。
四、巷道设计工程量
中央回风立井总工程量460m,井颈段25m,正常段435m。和正顶槽、正三槽、正中槽、正二槽、正底槽煤层相通。
五、开竣工时间:2015年11月开工至2016年8月完工,工期10个月,进度平均46米/月。
六、编制依据
1、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山丹县新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坡三、五号井初步设计》
2、以兰州中诚信工程安全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中央回风立井井颈及井筒结构平剖面图》施工图纸为依据
3、《平坡三五号井中央回风井井壁结构纵剖面图、断面图》
4、《平坡三五号井中央回风井井筒地质预想柱状图》(参照约3钻孔,井筒布置在约3钻孔附近)
5、《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
6、《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
7、《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
8、《煤矿安全规程》(2014版)
第二章 地质概况
第一节 地面相对位置
山丹县平坡煤矿三、五号井田,原属于平坡煤矿之一部分,位于山丹县城西南约10km处,行政区划属山丹县清泉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8′45″~ 101°01′01″北纬: 38°41′06″~ 38°45′06″,井田面积13.1512平方公里。山(丹)--民(乐)公路通过本井田,并在山丹县城与国道312线相接。自山丹县东距武威174km,西距张掖市60km,对外交通便利。本区地貌为平缓的丘陵地带,丘陵顶部多呈椭圆形,东西走向,其相对高差10~20m,地形总的趋势东南高而西北低,矿区海拔最高为1820m,最低为1767m。本区矿区南面有祁连山,山势陡峻终年积雪;矿区北面有龙首山,主峰狼亚巴顶海拔为2796m;在南北二山之间形成了狭长的平原及丘陵地带,即为河西走廊地区,平坡煤矿即位于丘陵地带之上。另在矿区东北边缘,由于后期岩浆活动而产生较新的山势,如嘹高山、眉毛山,海拔在2058m,该区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相互平行排列。
第二节 气候条件
矿区无常年性地表迳流,仅在暴雨期有暂时性洪水。气候属大陆性干燥气候,多风少雨,据甘肃省山丹县气象观测资料,日温差20℃左右,夏季最高温度35.5℃,冬季最低温度-24℃。平均年降水量208.5mm,年蒸发量2009.7mm,气候干燥,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无霜期80~160天,冰冻期为当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0.68m。春秋两季为多风季节,风向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最大风力可达7~8级。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g)为0.10,对照地震烈度7度。
第三节 地质条件
1、井筒穿过表土层及岩层特征由上至下分别为:
(1)、第四系酒泉组(Q2j)
不整合于临夏组之上,构成区域内大片戈壁滩,砾石多为变质岩及火成岩,一般厚度在50m左右,黄土一般在山头北坡,平均厚度2m左右。现代冲积土,分布于戈壁滩中低洼平坦处,厚2~3m。
(2)、第三系临夏组(N2l)
与下伏老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底部有一层淡红色石灰岩,厚度1米左右;往上为石灰质胶结的浅灰色砂岩,上部为浅红色砂质土及粘土层,厚度变化很大。
(3)、二叠系(P)
a、二叠系下统大黄沟群(P1dh)
下段(P1dh1),主要为紫灰色砂岩,呈细粒状,间夹砾岩及砂质页岩,本层底部为一层6米细砾岩,绿色泥质胶结而疏松,为太原群与大黄沟群分界之标志层(K4),共厚75m。
上段(P1dh2),主要为灰色、紫灰色粗砂岩及砾质砂岩互层,砾径3~4cm,其底部为砖红色细砂岩,砂质胶结,有很多长石风化之斑点,厚为10米左右,为平坡煤系之标志层(K5),其上为P1yg中部一层紫色粗砂岩,铁质胶结,表面风化疏松,内含微量白云母及绿色矿物,为平坡煤田标志层(K6)。本群地层厚度119m。
b、二叠系上统窑沟群(P2yg)
主要为紫红色砾质砂岩及灰色粗砂岩,呈块状,底部为一层厚30米的紫红色砾质砂岩,砾石大小不均,分布极不规律,砾石多为石英为主,为标志层(K7),其上为浅灰色砂岩,砾质砂岩互层。
(4)、石炭系上统太原群(C3ty)
为平坡煤田的含煤地层,出露于平坡向斜西翼之边缘地带。本群岩层共分四段,即C3ty1、C3ty2、C3ty3、C3ty4,在井田内出露完整,倾角一般不超过40℃。
2、构造: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该区域内呈单斜构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