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心理干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心理干预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院 277100
【摘 要】目的: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达到积极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护视力的目的 方法: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各期心理干预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控制餐后血糖,积极接受正确的治疗:增殖期糖网光凝治疗;适时接受手术。结果:通过对2006,2007两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各期的心理干预,餐后血糖有效的控制在9mol/l以内,增殖期的患者都接受了激光治疗,2位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有效的预防了疾病的发展保护了有用的视力。结论: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理干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对上海市北新泾街道进行调查的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DR的患病率达到27.29%[1],但是居民对糖尿病眼病的知情度仅为37.6%[2]。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DR的致盲率将趋于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选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DR患者,男36例,女26例,年龄40~66岁,病程4~20年,其中有18例合并有高血压,有50例实施了激光治疗,2位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85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DR诊断标准按1984年全国眼科学术会议所通过的统一分期试行标准。
1.2指导患者了解DR的相关知识
要向父母告知入托的孩子一样不耐其烦,让他知道: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的重要性,严格控制好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根本的措施。血糖的控制标准不光是空腹血糖要控制好,餐后血糖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根据多次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数值来判断自己血糖控制的程度。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一个眼部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失明原因,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几率越高,30年病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100%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斑,表现为红色的小斑点,早期病变尚未侵犯视网膜黄斑时,对视力的影响不大,患者往往不会觉察。当患者感到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时大多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增殖性视网膜炎、视网膜脱离,由于DR造成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再治疗已经不能恢复以前的视力了,DR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视功能受损之前,因此DR防盲工作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定期随访,这是降低DR致盲率的有效方法。早期糖尿病或血糖控制十分平稳的患者应在一年或根据情况半年到一年眼科随诊一次。而且,每一位患者应选择一个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尽量少变动医院,当然,能有一位较好的医生定期随诊更好。患者如果是第一次到眼科检查,最好做眼部全面的检查,包括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备做正常对照使用。
1.3光凝治疗的心理干预
要象一年级的老师教育刚入学的学生:DR发展的增殖期必须接受光凝,这时期的患者对糖网没有认识,但是对光凝却有恐惧心里。心理的心理心理工作十分难做。既要告诉患者需要治疗又要让患者知道治疗的负面影响。光凝是牺牲周边视野保护中心视力。光凝需要20-30天,3-5次完成,第一次光凝后视力就会出现下降,半数的病人会放弃治疗。这就需要护士在光凝开始前把工作做细,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患者是愿意接受治疗的。
到目前为止,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唯一争取保持一定视力的途径,每一位患者千万不要放弃!但是光凝治疗是一个双刃箭,他首先是通过牺牲周边视野保护中心视力。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光凝主要用于影响和对视力有严重威胁的黄斑病变患者,光凝针对成的微血管瘤与毛细血管闭塞的荧光渗漏区,也可用于近周边有广泛毛细血管闭塞而无黄斑病变的患者,由于光凝对需氧量高的外层视网膜灼伤成为瘢痕,视网膜变薄,光凝治疗前须有完整清晰的眼底照相和荧光血管造影资料,详细了解病情和病变位置。光凝后3-6个月做眼科检查一次,严格控制血糖。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尽早做全视网膜光凝,一般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需分4次完成,2次治疗之间间隔1#12316;2周。激光治疗后2-3个月随诊一次。3个月后复查眼底荧光造影,有效激光斑数、黄斑水肿消除情况,必要时补打激光;因为在血糖控制十分满意、平稳的情况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是极缓慢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每进展一期可以长达数年到10年以上;但是,当血糖水平控制不十分稳定和不满意的情况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速度可以十分快,尤其是常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展更急速凶猛,且常伴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对于这一类患者随诊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