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赤壁》(杜牧)研究.ppt

发布:2017-06-18约1.1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赤 壁 唐 杜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有《樊川文集》。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销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它是六百年前三国的遗物。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由此想到,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赤 壁 《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作者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不平之气,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感之由 议论感慨 怀古伤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小结 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