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寒地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摘 要] 本文主要从青稞生产的意义对青稞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青稞栽培技术主要从整地、施肥、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六方面叙述。论文最后进行了问题与讨论。
[关键词] 高寒地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一、前言
1.我所做的工作
这篇论文主要从青稞的生产意义、经济价值和可开发潜能,进行为何要对青稞的高产栽培进行探讨。在写作过程中,我对青稞在目前高原地区的重要性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贵南县地区进行了调查和了解,从青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贵南县的地理气候做了研究和探讨,以证明青稞在贵南县进行高产栽培的可行性。目前青稞的栽培还局限于传统栽培方式,这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环境,对青稞的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难以进行,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高原地区的发展更为重视,在这良好的大机遇下,对青稞产业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是目前贵南县的一个新问题,青稞又是当地藏族的主要饮食,也是重要的旱地农作物之一,故对青稞的高产栽培进行如下论述:
2.贵南县自然条件
贵南县地处祁连山至昆仑山的过渡地带,西倾山和黄河之间,属共和盆地。地形复杂,东南环山形成高山地带,中部为高原滩地,北部由于黄河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平均海拔3000-3500m。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平均为13%。整体地形大体可分为山地、滩地、河谷三种类型。贵南县土地总面积997.47万亩,其中耕地43.932万亩(其中:水浇地28770亩,旱地410550亩),完全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的纯旱地面积37.745亩,占耕地面积的84.6%,草场面积631.09万亩,林地56.79万亩,居民点、道路用地5万亩,水域27.2万亩,未利用土地(包括丘陵、沙漠)233.458万亩。县境内主要耕地以栗钙土为主,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气候条件
水资源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9-91.1%。降水量在484-350mm之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部递减,水资源缺乏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必经之路。贵南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气温日差较大,平均日温差在12-18℃之间,四季气候不明显,仅有“寒季”与“暖季”之分,五月至九月为“暖季”,十月至翌年四月为“寒季”。“暖季”也是全年降水量集中的湿季,形成雨热同季特征,“寒季”也是旱季,干旱少雨而多风沙。根据1961年—198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全县年日照时数2638.2-2885.2h,平均为2702.6h,明显地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强烈,光能充足。特殊的光能资源,形成了我县牧草三高一低,即粗蛋白高,粗脂肪高,无氮侵出物高,粗纤维低的优异品质。此外,贵南地区的冷季长达7个多月,暖季不到5个月,热量普遍不足,年均温度1.3-2.7℃。虽然暖季短暂,热量不足,但日差较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降水受东南风和地形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在484.6-350mm之间,由东南及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而且降水高度集中在5-9月,形成湿季,湿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9-91.1%,其余月份降水量极少,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形成旱季。呈现湿季与暖季同期,旱季与冷季同期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夜雨率高,县城夜雨量年平均223.3mm,夜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7%。夜雨率年均6l%,夜雨昼晴,有利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和光合物质的积累,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正文
1.概述
青稞也叫裸大麦、米大麦、元麦、淮麦,英文名hulless barley,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内外颖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称裸大麦。
青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距今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西藏昌果沟遗址发现了青稞炭化粒。从而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已经形成了与长江、黄河流域遥相呼应的,以青稞为主要栽培作物的农业。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d,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是制作糌粑和酿制酒的重要原料;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