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气门摇臂轴支座设计设计说明书介绍.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气门摇臂轴支座零件工艺规程设计及机床专用夹具的设计
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本次零件气门摇臂轴支座的的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
审查零件图样公艺性
零件的材料为HT200,灰铸铁的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是塑性较差、脆性较高、不适合磨削,而且加工面主要集中在平面加工和孔的加工。根据对零件图的分析,该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如下:
Φ22外圆的上端面,粗糙度为12.5;
与Φ22孔相通的φ11通孔,其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为1.6;
3. 36mm下端面,根据零件的总体加工特性,36mm为整个机械加工过程中主要的精基准,粗糙度为12.5,因此在制定加工方案的时候应当首先将此面加工出来;
4. Φ28外圆的前后端面,粗糙度为12.5;前后端面倒1*45°的角,粗糙度为12.5;以及φ18的通孔,在这里由于φ18通孔所要求的精度较高,因此该孔的的加工是一个难点,其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为1.6,且该孔的轴线与36mm下端面的平行度为0.05,且该孔的轴线圆跳动公差为0.1需要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来达到此孔加工的技术要求。
5. Φ26的前后端面,粗糙度为2.5;前后端面倒的角,粗糙度为12.5;以及φ16的通孔,φ16的通孔同样也是本零件加工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观察零件图就可以知道,φ16的孔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和位置精度和φ18的通孔一样都是比较高的,φ16的通孔表面粗糙度为1.6,孔的轴线与36mm的地面的平行度为0.05;
通过上面零件的分析可知,36mm下端面和φ22上端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都不是很高,因此都不需要精加工来达到要求,而且这两个面也是整个加工工程中主要的定位基准面,因此可以粗加工或者半精加工出这两个面而达到精度要求,再以此作为基准采用专用夹具来对其他表面进行加工,并且能够更好的保证其他表面的位置精度要求。总的看来,该零件并没有复杂的加工曲面,属于较为简单的零件,所以根据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采用常规的加工工艺均可保证,简单的工艺路线安排如下:将零件定位夹紧,加工出φ22上端面,以此为粗基准加工出36mm下端面,并钻出φ11的通孔,然后再以这先加工出来的几个表面为基准定位,加工出φ28和φ26的外圆端面,并钻出φ18和φ16这两个精度要求比较高的空,最后翻转零件,深孔加工出φ3的斜油孔。
选择毛坯
零件材料为HT200灰铸铁,灰铸铁是一种脆性较高,硬度较低的材料,因此其铸造性能好,切削加工性能优越。零件尺寸并不大,而且其形状也不复杂,属于简单零件,除了几个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外,零件的其他表面粗糙度都是以不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若要使其他不进行加工的表面达到较为理想的表面精度,故本零件毛坯可选择铸造的方法。
工艺过程设计
定位基准的选择
本零件为气门摇臂支座,是带有孔的形状比较简单的零件,孔φ18和孔φ16设计精度较高,工序将安排这两个孔在最后进行,为遵循“基准重合”原则,因此选择先进行加工的φ11孔和加工后的36mm下底面作为精基准,在该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中,由于外圆面上有分型面,表面不平整有飞边等缺陷,定位不可靠,应选φ22外圆端面及未加工的φ22上端面为粗基准。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选择
根据本零件图上所标注的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1.4-7,表1.4-8通过对各加工表面所对应的各个加工方案的比较,最后确定本零件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如下表:
需加工表面尺寸精度等级表面粗糙度Ra/加工方案上端面IT1412.5粗铣 36mm下端面IT126.3粗铣→半精铣前端面IT113.2粗铣→半精铣后端面IT113.2粗铣→半精铣前端面IT1412.5粗铣后端面IT1412.5粗铣通孔IT1412.5钻通孔IT81.6钻→粗铰→精铰通孔IT81.6钻→粗铰→精铰偏内孔IT1412.5钻制定公艺路线
确定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
本零件采用工序集中原则安排零件的加工工序。本零件气门摇臂轴支座的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可以采用各种机床配以专用工具、夹具、以提高生产率;而且运用工序集中原则使工件的装夹次数少,不但可缩短辅助时间,而且由于在一次装夹中加工了许多表面,有利于保证各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要求。
初拟加工工艺路线
1.机械加工顺序
(1)遵循“先基准后其他”原则,首先加工精基准,即在前面加工阶段先加工36mm下端面以及通孔。
(2)遵循“先粗后精”原则,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
(3)遵循“先主后次”原则,先加工主要表面和外圆前后端面,通孔,通孔,后加工次要表面偏内孔。
(4)遵循“先面后孔”原则,先加工36mm下端面,上端面,后加工通孔;先加工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