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四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下面是唐朝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的第二句用了拆字,两字合起来就;1.(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玉花:喻雪花。;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钓翁的生活描写体现出来的。“茅舍竹篱”写钓翁生活简朴,生活虽简朴,却有“欢笑”,更通过“缩鳊圆鲫入轻笼”这一细节表现了钓翁生活中的欢乐,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仰慕之情。;答案 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仰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2.(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③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
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
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如答“不恰当”,可从诗歌的高妙之处是观画者被吸引进入画面境界因而勾起思乡之情,来衬托画的逼真和画画者技艺的高超。诗的趣味性就在于欣赏者与画画者产生了共鸣,共鸣的结果是欣赏者误以为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完全符合艺术的表现方式,那种认为“‘太过’、太夸张”的人,其实是理解浮于表面,未领会该诗艺术的妙处与佳趣。当然,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可以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也可以认为前人的说法不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分。 ;答案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却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限定时间:
你应该在15分钟内完成题目。
方法指导:
做题前,你应关注两个细节:
1.找到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
2.分析写景叙事涉及的意象。;考点分解一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红叶、黄花)、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命题揭秘】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这个考点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高考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一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3.“……”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先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1.忧国忧民。有的反映战乱离散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的揭露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如杜甫的“朱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