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0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十(上):语用概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高考专题辅导 专题十:语用概论 第二模块:语言运用 考纲解读 (一)全国卷 能力层级:表达应用 D 考点: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和2007年相比,此部分的变化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个考点的变化需要我们特别关注,2008年考纲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3个词语,这是今年全国卷考点4个变化中最具实质性变化的表述,也体现了今年考纲的变中求新。增加的3个词语,使语言表达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细致,它要求信息的判断、筛选要准确,观点要鲜明,语言的表达要更加富有表现力。 表达应用 D (1)、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2009考纲》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 这类试题呈开放状态,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平日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学生答题,不可能全都与参考答案一样,只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就应视为达到要求。 (3)、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指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 “生动”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简明”指能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 “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不仅涉及语用题,还可以渗透在“阅读理解””写作”等试题中。要求主观试题的解答不单是要准确,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逻辑和文采。 (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修辞方法规定了8种。这8种修辞方法中,“借代”虽然没有列在教学大纲里,但考虑到它应用较多,学生又熟悉,需要考查,就列在这里。 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 (二)课标卷 2.表达应用 E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需要注意的是,课标卷考纲与全国卷考纲的不同之处有: ①修辞中有“反复”这一修辞格的考查 ②“表达应用”的级别表述不同,但均是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本质要求。 变(创新点) 情景材料的变化 命题角度的变化 载体样式的变化 不变(考点) 命制方向:能力、素质立意为先,语言表达为本。 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不变”(08考纲新增) 备考总的原则:抓住根本,以静制动。 命题回顾 语言运用与表达题,称为高考语文“试验田”,试题的变化往往体现在这一部分中。语言表达技能部分的考查题型、样式近几年有很大变化,呈开放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创新局面。其共性都在于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考题正走向生活化、口语化、实用化。试题运用的材料多来自现实,多与中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为人处事密切相关,试题材料所表达的话题也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而不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 综观2006年高考17套试卷,除了上海卷没有单独设题考语用知识外,其余各省市都设题考查了。直接考查“压缩”的有4个,分别是全国卷Ⅰ、安徽卷、江西卷、四川卷;用下定义考查压缩的有2个,分别是全国卷Ⅱ、辽宁卷;采用新形式考查压缩的有3个,分别是广东卷、天津卷、湖北卷,形式是“提取信息关键词”“用成语概括内容”“整合语句”。直接考查“选用”“仿用”的有5个,分别是全国卷Ⅰ、安徽卷、江苏卷、重庆卷、四川卷;采用新形式考查的有1个,湖北卷写“版面宗旨”。直接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有4个,分别是全国卷Ⅰ、山东卷、江西卷、四川卷。修辞没有单独设题,主要和仿写放在了一起考查,有4套试卷使用,分别是: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浙江卷和四川卷。综合考查语用知识的题增多,主要形式是写一段话,共有15道题,14个省市采用,其中看图写话有4个,其余大多是“按要求写一段话”,出现的新形式是“点评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点评新闻”“文章赏析”“访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