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镇复兴之梦_5958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旮旯---赵王镇复兴之梦
序 言
一种责任感,一种灵魂的呼唤,一种对先人的崇敬,一种对赵王镇衰亡之谜的探究,一种对赵王镇历史文化遗存丧失殆尽的遗憾,一种对愚昧、荒蛮、自私氛围的抨击,一种对古镇复兴的憧憬与孜孜追求。
文章第一部;历史文化遗迹与感慨。第二部:战略策划实现复兴之梦。为了避免历史部分的杜撰,笔者多次走访村中高龄老人,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求历史之真实,寡见拙笔,意在抛砖引玉,旨在呼唤起故土养育的子孙用智慧、用无私的理念、用开拓的气魄、找回祖先的荣耀;旨在唤起一个梦,旨在组织团结同仁为实现这个梦共同奋斗,否则,我们将背负这片故土的无能之辈和“败家子”。
作者:杨军辉 冯亚洲
历史文化遗迹与赵王镇
这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金旮旯,这是一个被户县抛弃的
金旮旯。
秦(秦渡镇)、庞(庞光镇)、赵(赵王镇)、户(户县)、大(大王镇)、涝(涝店镇)、这是解放前后,人们对户县六大区域经济板块的高度概括。
赵王镇位于户县老县城东北旮旯方向的13公里,与长安区东西中轴线最西部灵沼街办海子村毗邻。据旧《户县誌》,
赵王镇始集镇于明代年间,兴盛于乾隆年间,与户县同时单日逢集,根据历史遗迹,南北街道,南至大皂角村以北,北至平等庙(老爷庙)以南,绵延一公里多,街旁商铺林立,贾商云集,尤以陕西关中粮、棉、油、杂、粮、集散地而著称,因而贾商遍及三秦,宝鸡眉县一位长年在赵王镇拉粮车队的老者说句饶有风趣的笑话,车头都进了眉县城,车尾还在赵王镇呢。渭水之隔的咸阳、兴平、乾县、礼泉、经阳、三原、高陵、诸县聚以咸阳古渡,日夜船载车辆来往过河,邻省山东、山西、河南、客商络绎不绝。
清同治元年(1862年)回汉战争,回人久攻户县县城不克,为保障战争供给,赵王镇惨遭回汉战争的洗劫,正因为是陕西关中地区重要的粮、棉、油、杂粮、集散地,决定其成为回汉战争重灾区的命运,商街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夷为平地,镇中民众死亡过半。
从最近东村发现的民国十二年功德碑记,《清毅皇初》载:“花门一炬,市廛为墟,南北二里余,皆为炧礫”。印证了其南门在大皂角树以北有高大漂亮的标志性建筑“花门”;佐证了商铺集中而繁华的二里长街在杀戮中成为废墟,烧得只剩下瓦砾的史实。
六十年代,官道墩台(烽火台)以南古街,因生产队常年大量起壕拉土,出土了大量瓦砾灰烬,未燃尽的木料,老人讲起那段历史,又相互印证了史实。
西村四组村民赵军家现保存着几代人留传下的粮铺量斗,上刻“趙镇南街”,至少可以证明“回乱”前除南北二里多长主街道外,还有一段不太长的交叉十字东西街为南街,同样存在着粮食商铺。
赵王镇商街遭受了回乱最大的浩劫,闻名遐迩的大商号“元泰和”(西村杨亜振佬佬爷创,宽50公分,长2米多匾牌现保存)。 “大染坊”以及最有影响的南市和北市两大当铺,“南当”“北当”从此不复存在。到了清末民初经过五、六十年的生息,该镇才重新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新兴商号“永义成”(文义村张子嘉创)、“天顺通”(东村刘家创)、“积义合”(肖恒检代)、“恒义生”(待昭村肖恒检创)、“福善堂”(创始人不详)、“同心堂”(西村杨玉堂创)、“同兴公”(文义村七总乡创)、“烧坊”、“油坊”、“四大中药铺”等。
刘家发家史,当时还有镇上一段传说,在回人所烧得“北当铺”地方,易为农田由刘家耕种。一个早晨,伙计犁地,在一处地方连打了三个犁铧,最后拿来镢头挖出了一铸铁块,伙计把它扔在地头,刘老汉来到地头一看一大早犁地太少,究其原因,伙计手指铸铁块述说打铧经过,刘老汉手拿铁块仔细看了半天,吩咐伙计把铁块带回家,伙计说,我给咱把铁卖了买鞭稍(赶牲口的鞭子稍部)。刘老汉说,我给咱买一把鞭稍,够你用的。其实这块被泥土包裹发黑的铁块,是“北当铺”被烧遗下的金物件的镕块,天助刘家“天顺通”成为仅次于“恒义生”的商号。
关于赵王镇历史名来历,赵王镇因在周沣京地方和周文王庙相邻,又地处周文王灵沼池(湖)畔,根据赵王镇东村东城门匾额:“毓秀灵周”,北城门匾额:“望古岐远”,都说明这块古老的地方与至岐东迁的周人有着不解的渊源。而且根据史学家考证,中国元代以前多以所处地取名,因而原名为“周王镇”,由于“周”与“赵”在古方言的发音中几乎不分,从现代方言我们仍然从读发音中听出三种写法即“长王镇”“周王镇”“赵王镇”。西安附近、长安、户县、乃至三秦大地类似转音讹传的村名不胜枚举。从明代易名赵王镇,但绝不是以“赵”姓“王”姓而得名,历史上已知封了92位赵王,具体出处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户县的古镇中,称得上千年古镇,当数赵王镇、秦镇、甘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