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乐山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制 作: 曹 艳 江
2011年7月20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曹艳江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教学对象为刚接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从内容上看,本节课阐述的主要内容为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及常见的声现象;在内容安排上具有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过程的特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STS的理念。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学科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将来在学习兴趣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刚刚进入物理学科学习的八年级学生,在小学时期的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生活经验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然而却并不具备解释物理现象的理论知识,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一些声现象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具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实验规律的初步能力,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严谨性方面仍有较大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因此,这个时期是观察能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 向“理论型”转化的加速期和关键期。
(三)心理层面
八年级时期的学生对物理的感性认识较强,且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动脑,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声音的产生的条件;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并通过思维加工归纳结论;
2、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设计理念
设计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主体作用的统一,采用了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置情境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情境——学生在情境中逐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声音的产生原理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教师通过水下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一方面认识到物理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知识有价的感受。课外探究方面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自己设计一个可以验证固体或液体传声的实验,并实际操作,填写小报告,让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加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过程,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中学物理课程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演绎及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以教师演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和班级师生交流为主的教学通过,
练习二:【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潜水艇利用声纳测量海的深度的过程,有以下数据,请计算海底的深度。
当声纳传出声音到接受声音之间相差1.8s,计算海的深度。
课外探究活动:通过网络查寻资料等途径自己设计、完成一个验证固体或者是液体传播声音的实验,并写一篇小报告,小报告的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你选择的是哪个课题;
2、你是在通过哪些途径的情况下完成的实验设计方案;
3、进行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4、你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并得到怎样的实验结论;
5、是否还存在不明白的问题,以及有怎样的感受与体会。
【学生课外实验探究】
固体传声实验
实验装置:课桌
实验过程:
1、一人轻敲桌子,使得对方无法听到声音(重点提示敲桌子的力度要小);
2、保持敲桌子力度不变,观察者将耳朵贴近桌面,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水中传声实验
实验装置:
大水盆、机械闹钟、防水袋。
实验过程:
1、将闹钟调成响铃后放入防水袋内,并将防水袋完全没入水中;
2、观察是否能够听到声音。
学生参与活动,拨动尺子而发声。
【回答】尺子在振动。
动手体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