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2013电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2
根据教材第二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请归纳出不同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并整理出相应的语言教育活动策略。
特点 教育活动
0
至
3
岁
语
音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发音紧缩现象;
2-3岁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 1、0-4个月阶段:刺激、培养婴儿倾听的习惯,进行面对面语言交流;
2、4-10个月阶段:模仿发音练习,诱导婴儿发音,开展游戏提高听力和发声水平;
3、10-18个月阶段:掌握新词语并练习和强化,尽量让婴儿多说话;
4、2-3岁阶段:发展幼儿的听音辨音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发音错误。
词汇 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语言;
1岁至1岁半阶段一般能听懂20个左右的词,丹能模仿的词只有几个;
1岁半至2岁阶段词汇量迅速增加,掌握新词的速度递增,词语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2岁至2岁半阶段词汇增长迅速,对语言的理解力迅速增加,对词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词的概括程度进一步提高,求知欲强烈,对新词感兴趣。 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掌握新词,扩大词汇量;
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词语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经常与孩子“交谈”,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运用强调和重复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新词。
开展语言游戏,发展孩子学习词汇的兴趣;
语法 1、单词句阶段;2、双词句阶段;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4、句中含词量增加;5、疑问句增多;6、结尾策略;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 1、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
2、培养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好习惯;
3、开展早期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随时帮助儿童正确使用语言。
3至6岁
语音 发音的准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幼儿发声母比发韵母困难,错误较多;
语言环境是影响儿童正确发音的重要因素;
发生语音意识。 开展游戏活动,提高儿童辨音、发音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练习发音;
组织念儿童歌谣、绕口令等活动训练发音;
开展集体训练,纠正方言影响;
培养幼儿的言语表情;
培养幼儿语言交往的素养。
词汇 词汇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词义理解的深化;
不同词类词义的发展; 1、帮助幼儿丰富词汇;
2、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词义;
3、帮助幼儿准确运用词汇。
语法 从不完整句向完整句发展;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清楚完整的表达能力;
2、用口头造句的形式培养幼儿表达能力;
3、用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提高幼儿说完整句、修饰句等不同句型的积极性。
前阅读 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和理解能力限制,对图画内容的表达常常处于“给事物命名”阶段。
综合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能够把图上的内容经过组织后表达出来,表达开始带有情境性,但还不连贯。
分析综合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能够完整地理解画面的内容,能够把看到的和说出的统一起来,表达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连贯性,表达流畅。 1、选择适龄的读物;
2、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3、读书给儿童听,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
4、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共读;
5、善用故事录音带;
6、采用多种参与形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3
归纳整理教材第四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请描述各类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基本特征 主要类型 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文学作品学习 1、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学习活动;
2、包含感受、理解与表现的审美目标;
3、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
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1、文学欣赏:①文学作品的传递②多通道参与,相互作用③通过形象的解释帮助儿童理解作品④采用适宜的提问方式
2、文学创造:①复述和朗诵②表演③创编。 1、初步感知文学作品;
2、理解、体验作品;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谈话 1、谈话活动应拥有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
3、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简介指导作用 1、日常生活中的谈话:
①日常个别谈话;
②日常集体交谈;
2、有计划的谈话活动;
3、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2、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3、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
4、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讲述 1、讲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讲述对象;
2、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
3、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
4、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能力。 1、从讲述内容来分类:①叙事性讲述②描述性讲述③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