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从制度设计与法治视角去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职业教育;协调;制度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4-0075-03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的表现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短缺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财政投入弱化,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短缺。近年来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与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增幅相比还是少。所以,在财政性投入增长缓慢和企业办学投入大幅度下降的双重压力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面临较大的困难,这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后和师资力量薄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硬件配套设施还较落后,例如图书藏量。“高等职业教育人均占有量”为22.51册,而“中等职业教育人均占有量”只有6.51册。两者相差近4倍。经费不足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长期过低,但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第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界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在三级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义务教育是“普九”的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投资比重一直在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有一部分学校是依靠国家的支持而发展的。投资比重一直比较高;而只有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既不是高等教育也不是义务教育,所以国家的投资非常有限,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第二。由于在现实中,地方教育领导者的政绩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入学率,各级决策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普通高中轻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最终体现在财政拨款决策上,那就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投资较少。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与其科技含量同步增高,加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危机。而且中等职业教育不像高等教育那样有校办企业增加收入,也不像普通高中有“借读费”、“补课费”等创收途径。中等职业教育只能靠财政拨款。所以相形见拙。
(二)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缩小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
对职业教育而言,人们明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就业需求层面上,人们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获得就业资格。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却使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应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以前,高职教育基本上体现为精英教育。高职学生虽然不象大学生那样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但是相比较中等职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是国家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对于国民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而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则相对缩小了其生存之间。按一般逻辑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与中职学校毕业生各有各的就业岗位选择范围,不应该是就业竞争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恰恰是成为了竞争对手。这是因为,第一,就业岗位的缺少。由于近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缩减编制。岗位职员基本饱和,使得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重心下移,而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也面临冗员过多的压力,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这样,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出现大专、本科院校毕业生抢占中职学校毕业生岗位的现象势所必然。第二,专业设置的趋同性。高等职业教育二级学院实用化的课程设置,使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面对共同的就业领域甚至岗位,学历相对要低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显然缺乏竞争优势。同时,现在企业招收员工的门槛已经普遍抬高,视大专学历为基本条件,对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明白地拒之门外。这样使得一些原本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已经有相当部分被高校毕业生抢占。因此,在这样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重心发生了转移,一味地迎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加工“产品”,注重“劳动力市场”而忘记了的“教育市场”的发展,学生入校就签订就业合同,读书不到一年就去企业实习,这表面看来是解决了就业,也为企业输送了人才。但是,实际上是很多学生就业不到一年就被辞退,或者由于工作太辛苦而一拍走人了。失去了工作的学生由于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太少,形成结构性失业,很难再次就业。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外部评价机制水平不同
外部评价机制主要是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模糊性和其度量成本过高造成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的困难和不足,评估机构难以对其客观而公正地评估。而且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现有的评价机制更多地偏向于对学校办学规模、就业率、学校办学资源等方面的评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