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俗语、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
物质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客观唯心
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恩格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统一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X————诡辩论 夸大绝对运动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实事求是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X————夸大绝对运动
飞矢不动(芝诺)X————形而上学,绝对静止论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之有常体矣(荀子)————运动是有规律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规律的客观性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识和利用规律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定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毛泽东)————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X————实用主义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把握主要矛盾
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恩格斯)————部分离不开整体 强调整体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发展的观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质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视量的积累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重视量的积累 防微杜渐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矛盾的对立统一 相反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似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矛盾相互依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相互依存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矛盾相互转化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矛盾相互转化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矛盾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相互转化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孙武)————矛盾相互转化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孙武)————矛盾相互转化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矛盾对立统一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两生尔(朱熹)————矛盾对立统一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矛盾特殊性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莱布尼茨)————矛盾普遍性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
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福楼拜)————矛盾的特殊性
没有否定,人类历史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别林斯基)————辩证否定式发展的环节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思考的作用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发挥主观能动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新事物不可战胜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践的重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矛盾对立统一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运动的观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视量的积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X————真理具有客观性
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利用规律
无夺农时————尊重客观规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 恩格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人民,只有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