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说课.ppt

发布:2017-03-23约1.8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 定义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SPTP):是形态一致的瘤细胞形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常有出血- 囊性变,不同程度地表达上皮,间质及内分泌标记。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5岁左右。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 ,以体尾部多见.瘤体大多位于胰腺边缘,突出胰腺轮廓之外,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周围组织可有受压但很少有侵及现象。是一类少见的胰腺肿瘤,发病率仅占胰腺肿瘤的0.2% ~ 2.7%。 临床无特异的症状,发现肿瘤时体积往往较大。 发病机制 S P T P是一种组织起源未定的少见肿瘤 有研究者发现该肿瘤具有向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细胞、胰岛细胞等多种胰腺功能性细胞的多向分化性,并提出SPTP 可能来源于胰腺胚胎多能干细胞,发现90%以上 SPTP 有β-catenin 基因的点突变,并揭示了β-catenin 突变引起的Wnt 信号通路的异常可能在SPTP 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结合SPTP 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雌性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能与SPTP 发生有关 分类 按照恶性程度分类: 良性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 低度恶性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SPCP) 依据囊性和实性所占比例不同分为3 种类型: 囊性成分为主型:囊壁光滑,实性部分可呈结节样; 囊实性成分均等型:囊实性成分比例大致相等,囊性部分分散在实性结构中; 实性成分为主型: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实性结构,单纯囊性或实性较少见。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SPCP)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SPCP):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经临床或病理学证实有如下生物学行为,包括(1)血管浸润;(2)周围神经侵犯;(3)侵犯周围组织器官;(4)发生远处转移。据报道大约10%~15%SPTP为恶性,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 鉴别 SPNP SPCP 基因状态 大部分为二倍体 常为非整倍体,并有染色体异常、缺失或易位 ,进一步的基因分析有助于预测SPTP的恶性潜能 临床表现 临床无特异的症状。可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隐痛或绞痛,恶心、呕吐等,肿瘤体积较大时致邻近脏器压迫,症状较为明显。 肿标 CEA、CA19-9、CA72-4、CA50、CA24-2等通常在正常范围 远处转移 无 远处转移率较低(<15%):肝脏>腹膜 CT表现 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增强,静脉期部分增强程度稍高于或等于动脉期,囊性部分无增强; 可有完整包膜, 瘤体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倾向于邻近空隙部位生长,邻近脏器可受压推移 多数无胆管及胰管的扩张; 5. 瘤体内可见钙化,且多在周边部分,呈细条状或斑点状 肿瘤较大(6 cm) 无定形或散在的钙化点 肿瘤可包绕周围血管生长或浸润血管 包膜不完整 肿瘤几乎完全实性 * 鉴别 SPNP SPCP 病理特征 肉眼见肿瘤呈囊实性或实性,切面灰白色,鱼肉状。镜下有实性区、囊性区及假乳头区。 病理特征与SPNP类似;但肿瘤边界呈浸润性生长,侵犯肿瘤包膜及神经 免疫组化 可见多种类型的标记物阳性物,包括广谱细胞角蛋白AE1/ 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α1 抗胰蛋白酶、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嗜铬粒蛋白A(CgA)、CD56、抗波形丝蛋白、S-100 、galectin-3等;突变激活的β-粘连蛋白(β-catenin)(90%) 鉴别 SPNP SPCP 治疗 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SPNP+SPCP:手术切除率在90% 左右) 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完整切除原发灶及局部转移灶都可以使患者得到长期生存;术后局部复发或有远处转移,经再次手术后仍能长期存活);术后辅助化疗(如吉西他滨、卡培他滨、5一氟尿嘧啶、紫杉醇,他莫西芬等)效果不理想;可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腹膜转移者);放疗对于缓解疼痛的效果较好 预后 较好;文献报道SPNP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1、3、5年生存率分别可达99.3%、97.7%、96.7% 较好;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的报道较少,尚无确切数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