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节 深部真菌病.pdf

发布:2017-09-18约1.06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 )是指致病真菌不仅侵犯皮肤、 黏膜而且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所致的疾病。真菌广泛分布于 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而致病。致病真菌分为两大 类:发病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新型隐球菌、芽 生菌等;②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深 部真菌病常为继发感染,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严重营养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 发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机 体内菌群失调或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诱发。近年来,由 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 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巳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深部真 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殊性,与某些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误诊, 因此在上述疾病基础上并发感染,经积极治疗无显著疗效者, 应警惕深部真菌病的可能。 一、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 (candidiasis )是由数种念珠菌引起的疾病。本 病多见于儿童,有的自婴儿发病后,长期潜伏至成人时再发 病。最常引起人类疾病的念珠菌是白色念珠菌,以其为代表 叙述如下。 〔病因和发病机制〕 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 )是一种假丝酵母菌,菌体 呈圆形或椭圆形,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产生芽生孢子和假 菌丝,易在酸性环境中繁殖,革兰染色阳性。白色念珠菌属 于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皮肤、口腔、上呼吸道、 肠道及阴道等处,健康小儿带菌率达5 %~30 %。正常情况下 小儿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内源性感染, 原发灶常在口腔,感染自口、咽部向下蔓延而引起食管、胃 和肠病变。外源性感染是由接触引起,可有 (或无)诱发因 素。深入组织的真菌可产生菌丝,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菌丝 进一步穿透弥散,导致血行播散。幼婴、慢性腹泻、营养不 良、白细胞减少、T 细胞功能异常者和久用广谱抗生素、皮质 醇类或免疫抑制剂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念珠菌病。 [病理] 根据念珠菌侵犯不同器官和不同的发病阶段,病理改变 是不同的。粘膜病变以其坏死组织、纤维素及大量菌丝和芽 孢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形成灶性糜烂和出血性溃疡;内脏 病变多呈肉芽肿改变;急性播散型病灶显示灰白色的微小脓 肿。病灶内可找到孢子及假菌丝,外围有中性粒细胞及组织 细胞浸润。血管受累呈急、慢性血管炎改变,易破裂出血, 亦可见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免疫抑制者炎症反应较轻, 仅见念珠菌及坏死组织形成的脓肿。 [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皮肤粘膜型和内脏型,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 性。 1.皮肤粘膜型 好发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肥胖多 汗者。在新生儿期肛周、臀部、外阴及腹股沟等尿布包裹区 最易受损,其次为腋窝、颈前及下颌。以擦伤 (intertrigo )最 常见,皮肤皱褶处可见皮肤潮红、糜烂,边界清楚,上有灰 白色脱屑,周围见散在的红色丘疹、小水泡或脓疱。镜检见 菌丝和芽孢,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如患者有免疫缺陷,皮肤 可呈肉芽肿改变。播散型可见全身性粟粒疹。 粘膜受损以鹅口疮 (thrush )最多见,在颊、齿龈、上下 颚粘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不易擦去,强行剥削后可 见鲜红色糜烂面,可有溢血。免疫功能低下时,粘膜病变由 舌、颊粘膜蔓延至咽喉、气管和食道。因此,鹅口疮可以是 消化道、呼吸道念珠菌病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播散型念珠 菌病的早期征象。 2.内脏型 (1)消化道念珠菌病 (gastrointestinalcandidiasis ):最常 见为念珠菌肠炎 (candidaenteritis ),常伴低热,发生在腹泻 病基础上,大便为稀便、水样便或豆腐渣样便,多泡沫,有 发酵气味,每日 3~10 余次不等。严重者形成肠粘膜溃疡而 出现便血。 念珠菌食管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拒食、吞咽困 难、流涎。年长儿诉胸骨下疼痛、 烧灼感和吞咽痛。X 线检 查见食道狭窄,蠕动改变。食道镜检可见白色厚膜。 (2 )呼吸道念珠菌病 (respiratorycandidiasis):以念珠菌 性肺炎 (candidapneumonia )多见,由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 具有对真菌侵袭的自然抵抗力,原发念珠菌性肺炎罕见,大 多继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