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 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
意义, 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 教学内容 ]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
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
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 n ,角量子数 l ,磁量子数
m ,自旋量子数 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
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
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
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3-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 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
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
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
组成的。
1732 年,尤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
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
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 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 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
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
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
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
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质量比存在整
数倍的比例关系。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 J. J. Berzelius 1779—1848 ):确定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发明了元素符号。
3-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3-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再到现
1
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元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
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古代人的天才
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
限。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
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