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无及分1-第2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ppt

发布:2017-06-24约7.73千字共7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2 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要点: 1、玻尔理论要点及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重点 ) 3、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第 1 节 玻尔理论 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简史: 德谟克利特(原子)→十八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倍比定律→ 1787年道尔顿的原子论→ 1811年原子分子论→19世纪末一系列实验证明原子可以再分,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提出原子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式原子模型→普朗克量子论→爱因斯坦光子论→玻尔理论→量子力学理论。 玻尔理论的要点 (1)核外电子在特定的原子轨道(固定轨道)绕核运动. 固定轨道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 这个条件是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只能等于h/2π的整数倍: (2)提出了定态、基态、激发态 核外电子在一定能量的轨道运动,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的状态(定态)。 氢原子的电子从3、4、5、6电子层→2层,在可见光区得四条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第 2 节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及运动状态的描述 一、波粒二象性 二、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测不准原理) 对于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其速率与位置(位置与动量)。 五、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化描述 — 四个量子数 1、主量子数( n ) (1) 表示电子所处电子层、电子离核的远近及电子能量的高低。 (2)取值;正整数 , 1(K) 2 (L)3(M) 4 (N)… 2、角量子数( l ) (1)表电子所处的亚层、电子云形状,多电子原子中,该值还与主量子数一起决定轨道能级与电子的能量。 (2) 取值:与主量子数有关,由0→(n-1) (3)当 l = 0,s 亚层,电子云—球形。 l = 1,p 亚层,电子云—哑铃形。 l = 2,d 亚层,电子云—梅花瓣形…… 各类轨道及对应电子云图形 (4)各电子层内的亚层及轨道类型 K层,n=1,l=0(1s) L层,n=2,l=0(2s)、1(2p) M层,n=3,l=0(3s)、1(3p)、2(3d) N层,n=4,l=0(4s)、1(4p)、2(4d)、3(4f)…… 3、磁量子数( m L ) (1)表示各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和轨道数目。 (2)取值:与角量子数 l 有关。 取 0、+1、-1、+2、-2….+(-) l (3)各亚层内的轨道数 s 亚层,l=0,mL= 0(一条轨道) p亚层,l =1,mL= 0、+1、-1(三条轨道) d亚层,l=2,mL= 0、+1、-1、+2、-2(五条轨道) f亚层,l=3,mL= 0、+1、-1、+2、-2、+3、-3(七条) 4、自旋量子数(ms) 表示电子在轨道中的自旋方向,取+1/2、-1/2。 5、四个量子数的意义 (1) 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如3s1(3,0,0,+1/2); (2)层与亚层中能容纳电子的限量 2n2 ; (3)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4)核外电子分层、周期、族、区的划分。 第 3 节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一、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2、钻穿效应 n相同,l 不同时,l越小,径向分布图的峰越多,第一小峰离核越近,表明电子钻到离核较近的空间运动的概率大,能较好地避免其它电子的屏蔽作用,σ相应较小,能量降低。由于角量子数不同,电子钻到核附近的几率不同,而引起轨道能量不同的现象称为钻穿效应。 例如,Mg的第一、第二、第三电离势分别为737.7、1450.7、7732.8 kJ/mol。显然,I1<I2<I3……。这是由于随着离子的正电荷增多,对电子的引力增强,因而外层电子更难失去。 电离能越小,原子就越易失去电子;电离能越大,越难失去电子。电离能的大小可以表示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通常只使用第一电离能来判断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例:氧原子的E1=-141 kJ/mol,E2=780 kJ/mol,这是由于O-对再结合的电子有排斥作用。E1的代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通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无论是在周期或族中,电子亲合能的代数值都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加,这是由于随着原子半径增加,核对电子的引力减小。 4、电负性 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分别反映元素原子失去和得到电子的能力。为了能同时量度这两种性质,鲍林提出了电负性概念,定义: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学键中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 同周期元素原子从左至右随着有效核电荷(Z*)的增加,原子半径(r)的减小,在分子中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电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