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充分发挥插图作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充分发挥插图功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广德县流洞中心小学 黄昌林
【内容提要】: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中编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具有直观性、现实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插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教材插图 教学资源 观察能力 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内化理解 探索意识
【正文】:
打开小学数学课本,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卡通人物……这些课本插图不仅丰富了课本内容,还给枯燥的数学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用好课本中的插图,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呢?下面我就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插图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依据,借助插图进行观察训练,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猜测与合理的想像,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几朵花?几只鸟?……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又如“给水果卡片分类”练习,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得出多种分类方法:按水果名称分、按卡片形状分等,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刚拿到课本,就被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吸引。新教材通过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图画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例如,教材第二册“多些少些”中,给出的问题情境是两个小孩用不同的语言说红金鱼、花金鱼、黑金鱼条数的情况。利用此插图,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请大家观察课本插图,看谁能最快说出图中有什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投入到插图上,积极性顿时提高,纷纷发言,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各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想出别的说法吗?“少一些”和“多得多”各是什么意思?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及教师多次设疑,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广开言路,提高表达能力。
三、充分利用插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本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注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这些插图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三年级数学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插图,学生在说完题意后,我让学生用手在书上指一指大猴和小猴摘的桃分别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列算式14×2,列式后,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学生说先算4×2=8,我立刻追问4×2=8表示哪里的桃?请学生在图上指出来,学生指出就是右边筐里的桃;接着学生说再算10×2=20;我也请学生在图上指一指,学生指出就是左边筐里的桃;最后学生说计算8+20=28,老师问28哪里来的?学生不再让我追问直接说就是把左右两边筐里的桃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4次利用书上的插图,挖掘插图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插图来帮助自己理解14×2的算理和计算过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插图,促进概念的内化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5”时安排了“老师带小朋友参观动物园”的插图。教学时我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小朋友在看动物?谁排在第五?老师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又如:“0”是一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