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公共政策评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政策
评估;第九章 公共政策评估 ;第1节 政策评估概述;一、政策评估的概念;政策评估;;二、政策评估的意义;政策评估的主体; 1.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⑴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评价。(专家点评、媒体分析、公民评判、领导检查)
⑵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它在政策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政策的主要依据。(政府评估和专业机构评估);三、政策评估的类型;12;13;14; 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⑴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预评估)
⑵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 以确认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过程评估)
⑶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结果评估)
4.单一政策评估和复合政策评估;四、政策评估的标准; 1、威廉·邓恩的观点 ;
(1)投入工作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
; 3、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1)生产力标准: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效益标准:以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
(3)效率标准:即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4)公正标准:指在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5)政策回应度:指政策实施后对特定团体需求的满足程度。
;第2节 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模式; 2.实施阶段
(1)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常用方法:观察法、查阅资料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
(3)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3.总结阶段
撰写评估报告,提交给有关领导与部门。
⑴自我检验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⑵让评估结论与政策设计者、决策者、执行者见面,以便发挥评估的诊断、监督、反馈、完善和开发功能。
①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对政策进行价值判断、提出政策建议。
②对评估过程、方法及评估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加以说明,对评估工作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选择评估对象 ;二、政策评估报告的基本结构;三、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
; 1.目标达成模式
内容:
(1)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
(2)影响评价:结果是不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
步骤:
(1)明确政策(项目)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程度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
(2)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3)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优点:
(1)评估思路清晰明确
(2)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3)具有简单性和有效性
缺陷:
(1)忽略了成本
(2)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难以运用
(3)不考虑意料之外的结果
(4)忽视实施过程 ; 2.附带效果模式
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附带效果是指项目目标范围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政策制定者有意识地想要得到的主要实质性影响——相区别。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以预定目标为评估基本的标准,但是又充分考虑到附带效果的存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