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胡恩明 郭文莉 周健儿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 1. 发展速度快 2.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 3. 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增强? 4. 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 5. 新技术革命使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动力 (三)精神文明建设更显重要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四)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1. 专业教育的知识面窄 2. 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3. 对实验课的目的和方法缺少正确认识 4. 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 5. 计算机教学和应用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 6. 学生负担过重 (五) 高等教育改革经验或教训的启示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改革 (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二)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四)树立“全人”教育观念 (五)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 (六)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念 (七)树立重视教育质量的教育观念 (八)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一般院校工科人才的定位 1、一般院校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2、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 工程素质、身心素质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 创新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 专业知识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指标 1、本科学制:基本学制4年,可以提前和推迟毕业,在校时间为3-6年。 2、在校总周数:200~202周(按标准校历为202周,新生入学晚一周,毕业提前一周)。 3、教育教学周数:166~168周。 4、寒暑假:34周。 5、学期制:实行两学期制,标准学期为21周。每学期大体分为两个组成部分:课程教学15周,考试l周;实践教学5周。 6、教学周数:154周(不包括考试、军训、劳动、入学和毕业教育的12周)。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7、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约为6:4。 8、实践教学周数:大于60周(包括集中实践周和课程的实验学时折成实践周)。 9、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左右。 10、周学时:平均24学时/周左右。 11、普通教育(包括理沦和实践教学):专业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分比约l:l。 12、专业方向课程:约占总学时8%~10%左右。 13、计算机上机学时:超过200学时。 14、学生综合教育时间:平均每天1学时左右。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1、 普通教育 (1)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 (2)数学系列课程 (3)物理系列课程 (4)化学生物系列课程 (5)经济管理系列课程 (6)外语系列课程 (7)计算机信息技术系列课程 (8)体育系列课程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专业教育 (9)非电类电工电子系列课程 (10)非机类机械基础系列课程 (11)专业基础若干系列课程 (12)专业方向若干系列课程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按照强调基础、突出工程设计、全面提高能力的思路,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以实验与工艺操作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训练和科学研究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示意图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项目的具体实施 1、明确指导思想和项目组织原则 2、确定教改方案试点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全面组织教改实施 4、组织子项目实行教改立项,形成“项目群” 5、制定鼓励政策,增加教改经费投入 6、交流教改经验 7、推广应用 (二)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结构分布统计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优化整体设计、推进整体改革、追求整体效果 1、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 2、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整体改革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追求整体效益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适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1. 正确认识专才和通才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以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的三个教育类别,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3.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适度结合,体现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