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论类节目看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评论类节目看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和“就事实说话”,这说明新闻评论节目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用事实说话”,也就是对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的报道,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和结果,这就会用叙述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第二部分是“就事实说话”,也就是主持人或嘉宾在演播室内针对所叙述的新闻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起到一个舆论引导的作用。对日益成熟、民主意识渐浓的观众来说,他们不再一味地认为主持人和嘉宾说的话就是真理,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对主持人和嘉宾带有说教意味的评论产生了反感。针对这种情况,现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加大了“用事实说话”的力度,把观点寓于对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做到真正让“事实”说话,即通过对“事实”一步步揭露的叙述过程中,让观众在边看边思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媒体暗含的观点和态度,最终使传播奏效,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这就是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倾向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
一、故事化倾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平民化的视角做节目,把评论隐含在故事的叙事之中。新闻本来是一种叙事,即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平民化”即要求评论类电视节目要以普通百姓为主角,在故事层面上解决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以平常人的视角切入叙事,反映社会中的大多数,触摸生活脉搏,倾听小人物发出的声音,聚焦他们的欢乐、悲伤、忧愁、愤怒、迷茫和争执。而作为电视媒介通过其声画一体的表现形式对事件报道的本身,就包含着评论,这种评论的力量又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电视评论越来越体现出报道和评论的并行和辩证的特点,其中报道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将意见藏于事件之中。不仅仅是那些已有特定话语倾向的评论在强化对事件的报道,而且对那些并无定论的调查过程也是一样。这一点,我们从《焦点访谈》定位语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从起初的“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变为现在的“用事实说话”,其实就是用表现“事实”的纪实手法,展示各方的意见,将信息和意见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给观众提供了宽阔的视角。比如,《焦点访谈309国道乱收费的现象。记者搭上一辆运煤车经过收费站,本来这辆车在过磅时并没有超载,可是交警却“坚持”其超载,而且不容辩解。开始时,扔给司机一张罚款单,罚20元,记者说太多了,试图能够要求减少或不交,但是这位执法人员不由分说,又撕下20元的罚单,这样一来,只要记者再多说一句,又一张罚单就会被扔进驾驶室。这样极具说服力的镜头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释和评论,事实的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意见,其实也就是一种相当鲜明的评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采访调查的过程中,记者作为采访调查者,用摄像机的镜头向观众展现事件的进展与真相,他似乎只是在向观众介绍或是讲述着一个故事,他只是一个叙述者的角色。同时,在意见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时的记者就成为意见传递的中介,不管其中是被采访者的意见还是记者的意见,都要通过记者这一介质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尽收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技巧之一。当然,电视新闻评论其实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意见的表达者和接受者将所传递的意见实现有效的时候,才能说完成了对某一事件的评论。
二、故事化倾向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这种方式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比如上海电视台《东视广角》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先是用“说书”似的顺口溜开头,接着叙述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之后就是主持人的简短评论。中央电视台的评论节目《新闻调查》,由于较长的时间承载着较大的内容容量,形成了“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的个性。这些节目基本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电视评论节目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它们都有一位个性化的主持人和个性化的评论语言。主持人要具有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使得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际间的交流,有助于与观众的沟通。像《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她的主持风格让观众感到亲切并增强信任感,使得观众愿意接受她的意见并作出反馈。从而实现观众与媒体的交流。现代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以一种平等的交流来实现舆论的引导,要达到平等的交流,就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做评论,这就要求要有个性化的评论语言。《东视广角》的主持人姜澜说:“从我个人而言,尝试用一种有个性的评论去激活舆论,引导舆论。我非常愿意表达我的观点。每当我坐在摄像机前,就好像不是面对镜头,而是面对一大群人,我能够感受到有一大批人在倾听。在他们面前,我非常愿意表述自己的意见,与他们平等参与讨论。”《第七日》元元的语言风格就更贴近北京的地方特色,她以具有北京方言的普通话来主持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