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四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窟顶平基格间分别雕刻手托日月的阿修罗天、团莲与蛟龙。 一、云冈模式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 云冈石窟造像的三个演变期 1、昙曜五窟(相当于文成帝、献文帝时期) 2、孝文帝建都平城时期 3、西部石窟(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宣武 帝时期) 二、从云冈石窟看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相互 关系 龙门石窟是仿照云冈石窟的样式继续开凿,自然是云冈样式的继承和发展,云冈之后,就是北朝一系列石窟的开凿,这一系列石窟无论形制、内容还是造像样式,都可以从第三期造像中找到依据。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不朽的云冈,人类共同的云冈,就是一颗从拓跋鲜卑人手里跃然升起的星辰。那七彩星光,不仅点燃我们生活的激情,精神的焰火,而且辉映着北魏王朝万千雄奇梦幻般的气象,常常令我们枕着“今夜无眠”的月色,作无限遐想和神往…… 一个历史古老雄奇的鲜卑民族 仿佛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是说 除了云冈 一个悄然逝去千年的北魏王朝 因留下一座永恒而留住了一切 我是说 那就是云冈 第三期洞窟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尽管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然而由于洛阳气候炎热,所以迁都后,孝文帝下令“冬朝京师,夏归部落”。平城作为北都,经济实力和造像实力未遭到削弱,仍是佛教要地。这一时期 大窟减少,中小窟龛从东到西布满 崖壁。 第三期石窟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还包括第4、14、15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 第三期石窟形制的特点是: 洞窟大都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内部更为方整。 佛与菩萨面型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后来发展为“秀骨清像”,成为北魏后期造像的显著特点。 开窟者 从第三期的开窟者来说,主要是没有随皇室迁都洛阳的贵族官僚或虽迁到洛阳仍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职不高,中、下级为主。 以第三期石窟为代表的云冈模式的形成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四壁三龛式 第4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即北魏孝文帝晚期至宣武帝、孝明帝在位期间。 ????塔庙窟,一门两窗,呈倒“品”字结构。该窟未按计划完工,洞窟内外地势凹凸不平,石窟整体形象零乱。 第4窟 云冈晚期的这种两明窗的结构使得中心塔柱的东西两面以及塔柱后的通道明亮起来,内部照明问题得到了解决。 窟内四壁风化严重 窟顶东部可见团莲及一身飞天的形象 第14窟 ?第14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由于开凿于东西自然山坡斜面之下,窟内渗水非常严重,不仅造成洞窟艺术雕刻的风化剥蚀,还使得洞窟南壁及窟顶南侧坍塌,成为云冈石窟毁坏最严重的主要洞窟。 现在的顶部和洞窟前壁及其立柱是1994年根据残存体恢复的,使得目前的洞窟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前后室结构的洞窟。前室为二方柱三开间的外壁,后室也以二方柱支撑位三开间,且上方是盝形结构。 第14窟西壁南侧 第14窟东壁南侧 第15窟 第15窟亦称“万佛洞”,与第14窟同期开凿。“方形单室窟,窟门明窗窄小。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 洞窟东西两壁除千佛雕刻外,中层壁面设计雕刻的外方形帷幕,内圆拱的重龛,是云冈龛形的新设计。 西壁中层南侧两个圆拱龛的装饰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上部的“水池鱼草”雕刻是云冈石窟的唯一。在二狮护博山炉雕刻两侧,各以曲线表现出两个水池,池水平静,水草荡漾,鱼儿在池中游弋,鸟儿在水面嬉戏,好一个天然自在的极乐世界。 该窟窟顶虽风化坍塌严重,但从残存状况仍然可以看出其形式框架。即中央圆形团莲无方格装饰,以团莲为中心,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延伸,使长方形窟顶四面各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平棊格,各平棊格中雕刻二龙缠绕的形象,为“无方格斜侧支条窟顶”形式 第38窟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代表性小窟。在窟门外部两侧各雕力士,威武雄壮,窟门上方镑刻吴天思造像记。窟内平面作长方形,平顶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圆拱华绳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龛侧雕释迦涅盘像。南壁窟门东侧雕“降伏火龙”、“雕鹫怖阿难”及“三道宝阶”的佛传故事,西侧雕释迦修成佛后的鹿野苑初转法论像。东壁上层雕弥勒龛,下层雕释迦龛。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盘形帐幕龛内。一组男女供养人行列雕像,排列在东壁及北壁佛龛下部;供养人群中间雕树上伎乐人奏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