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2.ppt

发布:2015-09-17约3.64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细胞外K+浓度升高 → 细胞内外K+浓度差减小→ K+ 外流的动力减小→ 达到平衡时的膜内外电位差减小→ RP减小     应用:细胞外K+浓度升高,RP如何变化? 4.影响因素: 细胞内外K+浓度差的维持依靠Na+—K+泵 酸中毒、缺氧、缺血时,细胞代谢障碍, Na+—K+泵不能将K+泵回细胞内,造成RP减小甚至消失。 四、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定义: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stimulatr 0mV 神经纤维 AP 兴奋的共有标志: 动作电位 上升支 去极化 (-70 到0 mV) 峰电位 超射 (0到+30 mV ) 动作电位 下降支 复极化 (+30到-70 mV )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 后电位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负值大于-70 mV) 2.AP与RP的区别 RP AP 稳定的电位差 不能传播 标志细胞处于静息状态 连续的电位变化 产生后迅速向细胞膜四周传播 标志细胞处于兴奋状态 静 态 动 态 3.形成机制 (1)条件: A. 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分布不均) 细胞外高Na+ 细胞内高K+ [Na+]o>[Na+]i  [K+]i>[K+]o B.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的离子通透   去极化到阈电位时主要是Na+通道开放 (主要对Na+通透) 细胞内 细胞外 Na+ Na+ Na+ K+ K+ K+ 细胞膜 细胞内 细胞外 Na+ Na+ Na+ K+ K+ K+ 细胞膜 ++++++++++++++++++ |||||||||||||||| 细胞内 细胞外 Na+ Na+ Na+ K+ K+ K+ 细胞膜 ++++++++++++++++++ |||||||||||||||| 内流动力,由Na+浓度差形成 内流阻力,由电位差形成 (2)形成机制: 峰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上刺激→膜上Na+通道 少量开放→少量Na+内流→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大量Na+通道迅速开放(正反馈) → Na+大量、快速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多,膜电位由负到正(去极化时相)→动力=阻力时 Na+内流停止,达到Na+平衡电位 → Na+通道关闭 →K+快速外流→膜电位迅速下降由正到负(复极化时相) 动作电位降支: Na+通道失活,Na+电导减小形成峰电位降支,同时K+电压门控性通道的开放。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出现了K+外向电流,使膜内电位变负,加速了膜的复极,参与峰电位降支的形成。 后电位: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电导及动作电位 GNa和GK变化曲线的特点: ①电压依从性,由去极化激活, GNa激活早,是动作电位上升支基础;GK激活晚,是动作电位下降支基础。 ② GNa有失活状态而GK没有此特性 提示: 1.AP的幅度取决于? 细胞内外Na+浓度差 2. 超射值= Na+平衡电位 3.若[Na+]0下降则AP幅度 降低 4.河豚毒可以阻断Na+通道,因此可以阻碍AP产生 5.AP的峰电位是否耗能? 均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五、阈电位(TP)与动作电位(AP): (1)定义:能触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 (2)各种不同膜的TP水平不同 神经细胞:-55mv 骨骼肌细胞:-70mv 窦房结起搏细胞:-40mv (3)意义:RP去极化达到TP是产生AP的必要条件 细胞接受刺激→ Na+通道少量开放→达到TP→ Na+通道大量开放 1 RP-TP∝ —— 兴奋性 差值大,膜电位难达到TP水平,因此难产生AP,兴奋性低 提示:刺激引起RP→T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